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软》:城中村里的勃起危机

(2012-01-06 16:31:51)
标签:

杂谈

分类: 微电影论

    《那些年》里的“勃起”被删了,这很正常,没有分级制的大陆影院,当然容不下“勃起”父子俩。不过此时,网络视频却在夹缝中给稍大尺度的华语影像保留了一丝生存空间——譬如在微电影《微软》中,通篇都拿着中年男勃起不能的性危机说事,却躲过了那把大剪刀(当然本片在表达上并没有《那些年》那么直白)。

《微软》是以城市为主题的系列微电影中的一部,篇幅30分钟不到,不过故事倒是很完整。老牌实验音乐人陈底里在片中饰演一个蜗居在广州“城中村”里的窝囊男——陈反应,陈反应事业不张,底下那话儿也顺便不举了,从医学的角度看,这显然是患上了心因性ED——也就是说,陈反应不行是因为陈反应心里认为自己不行,于是,丫就不行了。

不行的陈反应当然留不住虎狼之年的娇妻,老婆跟人跑了,陈反应想买药救急,结果落入了假药圈套。不过误打误撞的是,这制售“助性”假药的活计却成了陈反应的事业转机,原来,广州城里的大奶整天都在与二奶们斗智斗勇,就惦记着怎么能让自家老公在外面不举,有了陈反应的灵丹妙药,立马成为大奶们的不二选择。陈反应一不做二不休,事业迅速扩张,分拆上市再分拆再上市,赚得盆满钵满。有妇之夫们不举了,陈反应就成功勃起了,老婆重装归来,陈反应阖家欢喜,喜迎2012……

《微软》:城中村里的勃起危机

据说导演赵天宇在广州的“城中村”里有过切身的经历,片中那个从“城中村”走出来的大奶形象也是赵导生活中的真实见闻。这“城中村”,乍一看像极了《功夫》里的“猪笼城寨”——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低档群租聚集地——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城中村”就是广州城里的“上帝之城”(正规用语叫“贫民窟”)。所以,这“城中村”里都是些外来人口,他们不讲粤语也符合情理(不过这确实有些削弱影片的地域色彩)。

总的来看,《微软》是一部带有浓厚荒诞色彩的中年性喜剧:勃起的危机,就是男性的危机;男性的危机,就是经济地位的危机。在急遽的城市化浪潮下,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变得逼仄起来,陈反应的苦苦挣扎,其实就是人生濒临破产的真实写照。如果按照现实主义的故事走向(或者说是最具可能性的一种现实主义走向),陈反应应该打包走人,回家娶妻生子,利用宅基地起栋新房子,然后利用农闲时给儿孙们诉说自己当年“闯荡”广州城的人生经历。不过导演没这么做,他给了陈反应一个喜剧的结局,而也正是由于这一喜剧结局,影片便无法契合现实主义的叙事逻辑,从而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浓厚的荒诞色彩。

最后,陈反应和破镜重圆的妻子发现,自家的公鸡下蛋了。我宁愿把这看作是一个隐喻——在“城中村”的故事里,女性甚至连独立的人格都没有,那就让下蛋的公鸡替她们出一口恶气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