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票房下滑:“中莱坞”的生存隐忧
(2011-10-12 10:56:33)
标签:
娱乐 |
分类: 专题综述 |
不过静下心来想想,在这一派“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大好春光下,似乎也隐含着某些“中莱坞”的隐忧。从数字上来看,中国电影产业的复兴勿庸置疑,但就整条电影产业链而言,所谓的“中莱坞”恐怕更加集中在票房金额的增长上,而这一增长又主要立足于银幕数增加的基础之上,仍旧属于外延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此外,票房井喷的态势固然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但国产电影的空间却不无日渐逼仄的可能——回首这大半年的内地影市,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被好莱坞合围的局面:暑期档有吸金大片横冲直撞,秋季和国庆档则轮到一干过气批片争金夺银了,如果说,好莱坞大片的席卷乃是全世界都逃不过的宿命,那中小批片在内地影市的勃兴,就很可能正在积蓄成给中国电影致命一击的恐怖力量。
所谓“批片”,是指那些不采用分账形式,国内上映日期常常比其境外公映晚上一年半载的中小成本外国电影,时下批片的主力军也是好莱坞,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内地影市几乎成了好莱坞的垃圾场,纵使盗版和下载满天飞,纵使制作仓促、剧情薄弱,但凡是好莱坞货色,内地观众们一般都会照单全收多退少补,在内地的票房榜上,几部好莱坞批片在榜单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副根本不把国产电影放在眼里的模样。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档,全国电影总票房报收在3亿元左右,比去年的2.8亿元略有增长,但考虑到银幕数量的增加以及电影票价的上涨,实际上观影人次已经出现了下滑,院线的利润率更是乏善可陈。从影片的表现来看,《白蛇传说》和《画壁》两部国产片凭借大量的广告宣传都跻身亿元俱乐部,但口碑并不理想,而且两片类型雷同,档期如此撞车,只能落个两败俱伤的结果。至于同期上映的《李献计历险记》等国产中小成本制作,更是集体遭遇了票房滑铁卢,影院排片也不敢支持。
不必惊惶,这其实是内地电影业痼疾的一次小规模爆发,而且现在爆发并不是坏事。事实上,内地电影的生产制作力量与自己比虽然有了飞跃,但环顾四周,别说好莱坞,甭提韩国,现在连泰国电影都在内地电影的平均水准之上,而且内地电影人才的青黄不接已经非常严重,一俟几个功成名就的大导演没米下锅,内地影坛根本没有中生代和更年轻一代的电影人可以接班。
不过所谓“泡沫下面是啤酒”,高速增长既充满风险也是绝佳良机,大浪淘沙之后,涌现大批真正凭借口碑和质量吸引观众入场的国产电影,这才是“中莱坞”的脊梁。
刊载于《新京报》2011年10月11日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