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学生时代就经常到鼓浪屿港仔后海滨浴场游泳,望着与浴场隔海相望的陆地总是不解地问那是什么地方?回答是“南太武”,后来又到厦门胡里山炮台遥望对岸也不解地问那是什么地方?回答还是“南太武”。当时甚感疑惑:厦门南面就是与太平洋相连的南海,怎么还有陆地?于是就记住了“南太武”,并在脑子里打了个问号。不过“南太武”的存在与否对我的生活并无影响,不急于搞清是怎么回事?一直到数年前到漳州港时查阅了地图才知道原来自北向南流的九龙江在出海囗转了个弯成西东走向,南太武位于九龙江出海囗的南岸,而厦门、鼓浪屿靠近北岸。在漳州龙海市港尾镇东南10余公里处有一座太武山,海拔562米。由于金门也有一座太武山,因此就把龙海的太武山称为南太武,而称金门的太武山为北太武。
2013年5月28日横跨厦门湾九龙江入海口的厦漳跨海大桥正式通车,它把九龙江出海囗两岸的距离拉近了。7月6日与单位同事驱车一日游,车从海沧大桥出岛,到海沧沿着马青路前行,穿过青礁慈济宫下穿通道,就看到厦漳跨海大桥的引桥———青礁互通,大桥从海沧跨过海门岛到漳州龙海浮宫,全长约10公里,为南北斜拉式跨海大桥。天朗气晴,但过桥时,前后未见有其他车辆,与海沧大桥拥堵路况完全相反。在海门岛设有收费站,小轿车单程25元,我们乘座的四类车单程75元。
过了大桥的第一站先到“南炮台”,它位于龙海市港尾镇石坑村原屿仔尾村镜台山上,与厦门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20年春,闽淅总督邓廷桢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御海备战而筑。光绪年间扩建。炮台呈椭圆形,以三合土及条石混合夯筑,周长约240米,墙高6米,厚1.5米,曾安装德国克虏伯主炮一门副炮三门,英国阿姆斯特朗炮、350磅瓦斯膛炮、红夷大炮等。道光20年7月,英舰追逐中国商船,入侵厦门湾海域,多次被南炮台发炮击退。民国26年9月3日,日本舰队入侵,南炮台发炮击沉“若竹号”日舰。1938年5月12日,南炮台受到日军猛烈攻击,相关设施多被炸毁。1953年修建厦门高崎集美海堤时,仅存的克虏伯主炮被运走填海。我们参观的只是南炮台的遗址,和一些不知从哪里运来的土炮,但昔日的城墙、垛囗、抢眼,兵舍、炮座、壕沟、弹药库、练兵场等仍依稀可见。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遥望对岸,胡里山炮台、鼓浪屿以及厦门大学的嘉庚楼群尽收眼底。
离开南炮台,途经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我们前往参观位于龙海县港尾镇的普照寺。它坐落在太武山東北的山脚下,面向大海与厦门岛相望。
修建漳州龙海普照寺的是一位游历东南亚诸国的高僧释广玄。释广玄法师原本出生于龙海卓岐村,曾在南普陀出家,修学于南普陀的闽南佛学院。后应邀前往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主持。因感恩于南普陀寺出家地,遂以南普陀寺旧名“普照寺”广建寺庙。有该普照寺门联:“山沿太武建琳宫梵宇,门对五峰怀普照祖庭”为证。厦门南普陀位于五老峰下,旧名“普照寺”。
http://s6/mw690/408b7c8fte100f0dd3065&690
漳州港尾普照寺全景
漳州龙海普照寺是释广玄法师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之外的第六大道场。始建于1995年,占地160亩,耗资上亿元。因为他长期游历东南亚,将佛教教义理解为一个开放体系,在普照寺的建造上,摒弃了传统寺庙燕尾飞檐黄瓦红墙的建筑特点,而融进了大量的海外色彩和风情,成为全国唯一的具有中西合璧现代建筑风格的寺庙。
普照寺的每栋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主色调,相同色调的建筑形成建筑群。黄色建筑群集中在山门,有着浓郁的泰国风情。蓝色建筑群——普照楼、海会楼,一片深蓝的琉璃瓦,给人一种清静高远的感觉。黄色建筑群,红、绿、黄瓦相间,加上黄墙,古朴庄重。绿色建筑群则涌动着青春活力。
从普照寺出来我们就回车到卓岐村用午餐,这里是一处港湾,有一些用木材搭建在海上大排挡,我们预订在“新城渔排挡”,吃的是鱼、虾、油蛤等海鲜,不算高档,但是实惠。没有人问这些鱼虾是否从这海中捞上来的,因为一条大道已经把这个港湾拦腰截断,海水近于静止,水质并不理想,但愿不是从这里捞上来的。大约在12点左右我们就用完餐结束旅程返回厦门。
如果从普照寺继续沿通往牛头山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即古火山口的公路前行,绕到太武山的南面,还有一处古建筑—— “镇海卫”城,它位于龙海隆教畲族乡黄坑村,与地质公园相邻。二年前,我们曾自驾车来到镇海卫地界,当年到那里只见农田绿树,海涛拍岸,未见游人,找不到旧的城墙。经当地村民指点才找到临海、座落在半山坡的镇海卫城及古村落。这里城墙老旧齐整,是明初四大卫城之一,建于明洪武20年(1387年),系江夏侯周德兴筑以备倭,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比漳浦赵家堡(1279年建楼,1600年建堡)还早100余年,其规模也比赵家堡大一倍多。城墙用条石或鹅蛋石垒砌,海澄县志载:城墙长873丈,墙宽1丈3尺,高2丈2尺,有女墙1660个、窝舖20个,剁口720个。现在多已倒塌颓毁,存4个城门及城墙各一段,水门城高7.2米,西门残高4.4米,南门残高4.5米,北门残高4.2米。
卫城的"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卫城内设卫指挥使司和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镇海卫管辖南到广东汕头、北至福州马尾的漫长海岸线,设有粮站、驿站、邮局等。历史上镇海卫曾多次修葺、重建。1656年为截断福建海疆人民对郑成功的接济,清政府下令实行海禁,顺治18年(1661年),清廷下诏弃土向内陆移界30里,卫城遂毁弃。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下令裁卫,曾经繁荣一时的兵家重地镇海卫从此不复存在,但卫城的遗迹犹存。
http://s11/mw690/408b7c8ft7ce687e38d8a&690 见证镇海卫沧桑的古榕树,主干被滑坡的泥石掩没
http://s3/mw690/408b7c8fge133cebca3e2&690
手抚不知年岁的城墙和树皮褶皱横生古榕树,走进空寂的山海古城,镇海卫弯曲的小路和老街巷里,已经盖起了许多新房。新修的小柏油路中央,小孩和猫狗在一起嬉戏,偶尔有摩托车经过。当我们爬上一个山坡时发现已经走到路的尽头,站在高处远望,这里的海水比厦门更蓝,这里的美景胜过鹭岛,这里的村民远离喧嚣。前面是一幢新建的楼房和一片空地,空地中停着一辆小轿车,一位中年人正在擦车。我们不想原路返回,就上前询问要回到村囗怎么走?他连比带划地跟我们说了半天,见我们还是不太清楚,最后自己开车把我们带出村囗。没想到偏僻山乡的镇海卫人如此热情!岁月如梭,涛声依旧。数百年的变迁让昔日的兵家重地转身成了今日的世外桃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