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巢及其印石辨

(2010-07-14 20:30:48)
标签:

文化

   


http://s6/middle/408b7c8fh8b9d112e88c5&690

上图:石巢著《印石辨》封面

    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右图:著名书法家罗丹为石巢著

      《印石辨》题字


http://s2/middle/408b7c8fh8b9d13af5791&690


    罗励泽在《印石随笔》中说:“1980年以前,即使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市面上见到的印石也不是很多的。有关印石的著作更是直到1982年石巢的《印石辨》和方宗珪的《寿山石志》出版后,才算有了比较系统的专著。”

    石巢(1912-1998),原名傅继扬,号石巢,字耐雪,老年改耐翁,祖籍福建南安,生长于厦门艺术世家,自幼喜爱绘画、印石、古玩和盆景,善于钻研。他曾在1945至1951年在福州工作6年,是龚纶的好友,他与许多寿山石农交往颇深。他在《印石辨》的前言中说:“得石则求其出处、名称,闻名必按名求石,互相证对。凡难得之品种即千方百计以聘之。其未可得者,即夜寝不寐,必欲求得之而后已。余家住南台,石农从寿山入城,至城里近而至我家远,然石农却愿舍近就远……文中所述印石品种均为余亲自收藏或亲眼所见,其非亲自见闻者不盲论之也”。

    早年他忙于工作,晚年退休之后,每日以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为必修课,同时,撰写了大量有关印石、盆景的文章。他积数十年经验,逐步形成自己一套比较系统的印石理论。1979年,他开始撰写有关寿山石的论著。1980年6月起,他以“四一七老人”为笔名,在香港《书谱》双月刊连载有关寿山石的论著,1981年8月连载完。1982年12月,应广大读者要求,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将《印石辨》出版发行,署名石巢。同年还以“耐翁”为笔名在北京林业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专著《盆栽技艺》,这是我国“文革”后出版的第一部盆景专著。由于《印石辨》和《盆栽技艺》两本书影响较大,奠定了他在中国印石、盆景理论界的重要地位。

    《印石辨》一书出版时,作者笔名改为“石巢”。该书详细介绍了我国主要珍贵印石的实物图片,分析其地质成因及鉴别真伪和品位的方法,是建国后第一部印石专著,系统、科学、实用。厦门书法篆刻研宄会会长罗丹先生为该书写序,肯定:“作者石巢老人研究印石五十余年,运用地质矿物学原理深入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印石应按山脉系统分门别类鉴别品质的理论,亲自总结并写成《印石辨》,叙述比较透彻、形象化,并附有各品种印石标本彩色照片,是一部比较完美的著作”。

    《印石辨》共6万多字,共分四部分:1,印材:主要介绍寿山石。另外还简介了福建省内其他地区产石、浙江昌化石、浙江青田石等;2,印石的形成;3,品石与辨石;4,制印。《印石辨》附有这些主要印石品种标本的彩色照片一百多幅,对海内外读者正确认识中国印石大有裨益。此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较大,曾被译为外文,多次再版。

    在该书中,石巢分析了印石的地质成因及鉴别真伪和品位的方法。他认为:“辨别印石应从具体矿点之质以鉴定之,同时又应区别不同山系以分其类”。“至于石的颜色,不可以单独作为辨别品种的依据,但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分辨品种时作佐证”。

    他提出,要从辨质而不是辨色来区别寿山石品种。他认为,寿山石的形成与地质有关,与山脉的成分有关,因此,必须从山系来区别。据此,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地质矿物学原理,提出了寿山石品种应按“山系”进行分门别类,也就是“四山系论”,即寿山石可分为四大山系:高山系、月洋山系(笔者注:月洋山今名加良山)、旗山系、峨嵋山系石。石巢详细介绍了这寿山石“四大山系”的主要品种石。

本书最精彩之处是石巢先生对田黄鉴定理论的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石巢第一次提出石之“六德”。他经常揣摩着田黄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步由表及里地认识到质性的存在,再由田黄石的质性所反映出来的各种质相特征如“温、润、细、腻、凝、结”等方面入手、感悟,并将之称为“六德”。他认为:“石之六德具备者,惟有田石,斯谓上品,无怪乎人称之为印石之王”,以“六德为标准,则他石无法冒充”。

  2,石巢在本书中首次形象描绘了田黄萝卜纹的六种表现形式。

  3,石巢在本书中还首次详细分析了包括掘性高山石、白高山冻、老坑黄高山石、粘石黄高山、高山牛角冻、鹿目格、坑头田、白水黄、粘岩都成坑、掘性都成坑、牛蛋田、民国二、黄朝鲜石、金黄朝鲜石在内的十四种像田黄石的“它石”的特点。

    以上三点为鉴识田黄石提供了参照标准。王敬之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六德’是石巢先生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其后数十年人们对田黄石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六德’的提出对人们认识田黄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田黄的鉴定中,石巢先生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他将一些抽象的形容变成了具体的描述,提出了田黄石萝卜纹的六种表现形式。当代还有许多研究者都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对田黄的鉴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田黄的鉴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田黄鉴定理论的形成,应该是归功于石巢先生。”

笔者作有一首《题石巢及其印石辨》的小诗:

首题田黄有六德,

再析六种萝卜纹。

印石辨成印石志,

华夏佳珉展世人。

 

摘自《田黄文化》陈泽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