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汉长城(当谷燧一带)

玉门关(小方盘城)
摄于2017-7-18
(接前)离开雅丹景区,小车即回头沿原路东行向下一景点驶去,在公路上飞速行驶了60余公里,司机说汉长城到了,原来前方这一长排的土黄“沙坡”就是汉长城
这就是建于茫茫戈壁上的汉长城啊
下车处设有休息室、小商店、卫生间等,室内墙上贴有关于汉长城的介绍。知汉长城修建于公元前108年---100年间,东起豁壁墩、东碱墩,与瓜州汉长城相连,由东向西沿疏勒河南岸,蜿蜒起伏,经东泉、条湖子东墩、大方盘城......玉门关......正西直入盐泽(罗布泊),全长160余公里,主线有烽燧85座。其中玉门关遗址西北侧的当谷隧这一段长城,保存较完整,也就是接着将要参观的眼前这一段-----当谷隧长城。城长约300米、高约3米、基宽3米、顶宽0.65米,参观门票普通票40元/人,包括汉长城、玉门关、河仓城,来时票已经买好的了,过去参观就是
参观完的游人已经往回走,我们则要去看看了
城高约3米、基宽3米、顶宽0.65米,长约300米
发现汉长城的城墙很特别,印象中长城的城墙都是由土、石块、砖块组成的,而这儿的汉长城则全用的是芦苇与沙砾,再逐层叠筑而成,层距为0.2米

汉长城是用
芦苇、沙砾,逐层叠筑而成,层距20厘米
那时无砖,而粘合剂(糯米)还没发明使用吧
就这样用芦苇、沙砾层层叠筑,也是利用该地区极端干旱气候
从汉长城的横截面,可清楚看到由芦苇、沙砾,层层叠筑
与其它城墙一样,也建有供戍卒驻守的“亭子”(如敌台之类的),汉长城称其为烽燧,整个汉长城主线有烽燧85座,这儿的这个烽燧------当谷燧,在小方盘城西5公里处,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魏、晋时期仍在使用。它是出玉门关西行第一座较大的烽燧,属玉门关都尉属下玉门关候官管辖,担负警戒、候望、传递邮报等多重任务,常驻戍卒20--30人左右,分别由候长、候史、燧长领导
当谷燧
烽燧顶部小、底部大,顶部东西长2.8米、南北4.7米;底部东西长7.5米、南北7.5米,残高7.2米
每三层土坯夹一层芦苇,芦苇夹层间距0.4米
戍卒就驻守在里面,完成警戒、候望、传递邮报等任务
汉长城除了烽燧外,还建有不少“积薪”,也就是常说的烽火台吧。积薪的结构是将苇束纵横交错叠放,呈长方形堆积,并隔一定间距竖插红柳棍入苇束加固,积薪顶上铺砂砾,既能防风又可冒烟,积薪点燃后火焰冲天,几十里外相望不绝,故伐薪是汉代戍卒的日常工作之一,平时积存以备随时使用。
“积薪”一般只在紧急情况下才使用它,而且有严格规定,按入侵敌人多少燔(焚烧)多少积薪:入侵敌50人--500人燔一积薪;500人至千人燔二积薪;3千人以上入塞、或攻克亭障特急情况者就燔三或四积薪;万人以上入塞燔五积薪。现敦煌长城沿线上还保存有67堆积薪,经历了2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已成石化状态
积薪
有敌入侵时,焚烧冒烟通消息之用
现敦煌长城沿线上还保存有67堆积薪,经历了2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已成石化状态
当谷燧(图左)与积薪(图右)
临走前,再与筑于戈壁滩上的出玉门关西行第一座较大的烽燧----当谷燧(图左)
及2千多年的汉长城(图右)合张影
上车东行5公里,就来到玉门关文物管理所、陈列馆、小方盘城了,下车后就继续参观。这儿以及包括前面刚刚游览过的汉长城、当谷燧都同属玉门关遗址。整个玉门关遗址是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在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的区域内呈线性分布着2座城堡、20座烽燧、18段长城遗址。
先走过长长的甬道,到玉门关遗址文物陈列馆去参观
土围墙内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文物陈列馆
馆内不仅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还有图片、实物展示。从丝路前奏-----作为敦煌第一圣境的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的三危神话,反映了先秦时期,中西交通就已开展的基本事实; 到丝路开通------作为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官方外交家张骞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西北国始通于汉,张骞凿空,使往者皆称博望候,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 其后的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出使、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以及丝绸之路经历的“三绝三通”等等,使游人对丝绸之路有个初步了解。
这个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玉门关,因位于疏勒河下游南岸的戈壁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作为丝绸之路门户的玉门关,也是丝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见证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是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的交流保障。作为汉王朝开拓疆土的前哨、中西交流的门户,曾经谱写了汉唐中华的辉煌篇章,玉门关遗址成功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
出使、平定西域的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雕像

采桑壁画砖

播种图壁画砖

汉代敦煌长城烽燧出土的小苣
走出展馆到玉门关遗址中心------小方盘城遗址实地去看看。玉门关俗称小方盘,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位于展馆北面不远处,一路向北行就是

小方盘城遗址即玉门关(图右)
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小方盘城遗址属障坞遗址。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西汉为玉门都尉府治所,东汉为玉门候官治所,属敦煌郡管辖,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它北距疏勒河南岸约7公里,距今敦煌市区约90公里,其北面修筑规模巨大的长城、烽燧,已参观过的当谷燧就是出玉门关西行第一座较大的烽燧

这儿的戈壁与别的地方不同,北行途中路两边生长着不少沙漠植物
为保护沙漠植物,立有醒目标示牌
竟然发现一株开有小红花------运气很好,植株就在路旁,不用翻越

在碎石屑铺就的小路上北行百余米,小方盘城遗址------“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玉门关到了,一直以来,对玉门关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那句“春风不度玉门关”-------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边塞、戍边士兵的怀乡情景象,没想到现在终于就来到这儿了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
现存的这一座关隘,平面呈方形,夯土版筑,约26米见方、高约10米,面积约700平方米

游人从其西门而入,到里面参观

小方盘城西门,木制门框是现在加入的吧
过此门,来到小方盘城内
为防止游人近靠,小方盘城内四周,均有木围栏相隔
游人就在此观望土夯的城墙

小方盘城还有一北门,别看小小的北门,还有小小的西门
要出关西行或要入关内,都得通过此两小门才行噢,难怪它就属障坞遗址
确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

在小方盘城外面看玉门关
图中:小小的北门高高在上
图右:有一游人正准备从西门入内
图左:在障东残存的南北向筑有的坞墙清晰可见
出小方盘城行走在木板铺就的路上,这路就是曾经的丝路古道,通往西域的要道
咱过了玉门关,行走在丝路古道------通往西域的要道上,到前面的观景台上去观景啦

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远眺
西望,惊奇发现这儿的戈壁滩竟是绿茵一片,隐隐约约还可看到有水面呈现
原来这就是“洋水海子”所在地,有水就是好啊
正因为这儿总体水较多,这一区域生长有众多的沙漠植物也就不足为怪了
玉门关也挺会选地方的

向北望去,有一风蚀台地位于障北(图中央)

已到玉门关外走了走,现得入关了
仍沿丝路古道往回走,过北门、出西门,入关
作为“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玉门关,如今虽雄关繁华不再,但在中西文化交流、交通贸易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其积淀的中西友好交流的共同精神值得全人类珍视。
游览了汉长城、玉门关,另一景点河仓城在距玉门关之东12公里处,它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粮仓,虽然在联票中已包括,但考虑时间关系决定放弃不去了,上车后直奔丝绸之路南道的“阳关”去。
丝绸之路西出敦煌,必经两关-----北道的玉门关,南道的阳关,所以“阳关”是一定要去的,奇怪的是司机在路上不止一次地反复询问“阳关去吗?”“去的。”“有人说那边(指阳关)景色都一样的,还是到“西千佛洞”看看的好。”司机一路上不止一次地建议,因这没在原计划之内,所以仍坚持说要到“阳关”去,只是心存疑虑---------咱多次回答,答复得够清楚的了,怎么还是老问阳关去不去?后来当汽车东行一段路后,眼前出现了另一条垂直向南的公路,汽车拐向南行的一条公路,看到交界处上箭头标示阳关的一瞬间,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原来离敦煌市区30多公里的“西千佛洞”就位于东西向的这条路上------返程时顺路下车就可参观,而到阳关去,却还得要走另一条南北向的公路,这样车程会增加不少,花时间也多,也许这就是差点被忽悠的内在原因。问题是包车时就说好了要到阳关的,车程自然都已经考虑在内的了,司机也无话可说。
汽车在通向丝绸之路南道的阳关公路上行驶,远方是鸣沙山,当发现所遇路况时,才明白,除了路程多,原来还有别的原因,难怪司机能不去就不去呢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