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2017-08-31 12:30:32)
标签:

敦煌

汉长城

当谷燧

积薪

小方盘城(玉门关)

分类: 游山玩水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敦煌汉长城(当谷燧一带)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玉门关(小方盘城)
                                   摄于2017-7-18

    (接前)离开雅丹景区,小车即回头沿原路东行向下一景点驶去,在公路上飞速行驶了60余公里,司机说汉长城到了,原来前方这一长排的土黄“沙坡”就是汉长城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这就是建于茫茫戈壁上的汉长城啊

    下车处设有休息室、小商店、卫生间等,室内墙上贴有关于汉长城的介绍。知汉长城修建于公元前108年---100年间,东起豁壁墩、东碱墩,与瓜州汉长城相连由东向西沿疏勒河南岸,蜿蜒起伏,经东泉、条湖子东墩、大方盘城......玉门关......正西直入盐泽(罗布泊)全长160余公里,主线有烽燧85座。其中玉门关遗址西北侧的当谷隧这一段长城,保存较完整,也就是接着将要参观的眼前这一段-----当谷隧长城。长约300米、高约3米、基宽3米、顶宽0.65米,参观门票普通票40元/人,包括汉长城、玉门关、河仓城,来时票已经买好的了,过去参观就是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参观完的游人已经往回走,我们则要去看看了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当谷燧长城
城高约3米、基宽3米、顶宽0.65米,长约300米




    发现汉长城的城墙很特别,印象中长城的城墙都是由土、石块、砖块组成的,而这儿的汉长城则全用的是芦苇与沙砾,再逐层叠筑而成,层距为0.2米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汉长城是用芦苇、沙砾,逐层叠筑而成,层距20厘米
那时无砖,而粘合剂(糯米)还没发明使用吧
就这样用芦苇、沙砾层层叠筑,也是利用该地区极端干旱气候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从汉长城的横截面,可清楚看到由芦苇、沙砾,层层叠筑

    与其它城墙一样,也建有供戍卒驻守的“亭子”(如敌台之类的),汉长城称其为烽燧,整个汉长城主线有烽燧85座,这儿的这个烽燧------当谷燧,在小方盘城西5公里处,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公元前110---105),魏、晋时期仍在使用。它是出玉门关西行第一座较大的烽燧,属玉门关都尉属下玉门关候官管辖,担负警戒、候望、传递邮报等多重任务,常驻卒20--30人左右,分别由候长、候史、燧长领导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当谷燧
烽燧顶部小、底部大,顶部东西长2.8米、南北4.7米;底部东西长7.5米、南北7.5米,残高7.2米
每三层土坯夹一层芦苇,芦苇夹层间距0.4米
卒就驻守在里面,完成警戒、候望、传递邮报等任务

    汉长城除了烽燧外,还建有不少“积薪”,也就是常说的烽火台吧积薪的结构是将苇束纵横交错叠放,呈长方形堆积,并隔一定间距竖插红柳棍入苇束加固积薪顶上铺砂砾,既能防风又可冒烟,积薪点燃后火焰冲天,几十里外相望不绝,故伐薪是汉代的日常工作之一,平时积存以备随时使用。

    “积薪”一般只在紧急情况下才使用它,而且有严格规定,按入侵敌人多少燔(焚烧)多少积薪入侵敌50人--500人一积薪;500人至千人二积薪;3千人以上入塞、或攻克亭障特急情况者就三或四积薪;万人以上入燔五积薪。现敦煌长城沿线上还保存有67堆积薪,经历了2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已成石化状态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积薪
有敌入侵时,焚烧冒烟通消息之用
现敦煌长城沿线上还保存有67堆积薪,经历了2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已成石化状态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当谷燧(图左)与积薪(图右)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临走前,再与筑于戈壁滩上的出玉门关西行第一座较大的烽燧----当谷燧(图左)
及2千多年的汉长城(图右)合张影

    上车东行5公里,就来到玉门关文物管理所、陈列馆、小方盘城了,下车后就继续参观。这儿以及包括前面刚刚游览过的汉长城、当谷燧都同属玉门关遗址。整个玉门关遗址是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在长约45公里、宽约0.5公里的区域内呈线性分布着2座城堡、20座烽燧、18段长城遗址。

      走过长长的甬道,到玉门关遗址文物陈列馆去参观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土围墙内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文物陈列馆

    馆内不仅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还有图片、实物展示。从丝路前奏-----作为敦煌第一圣境的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的三危神话,反映了先秦时期,中西交通就已开展的基本事实 到丝路开通------作为正史记载的第一位官方外交家凿空之旅,通西域,西北国始通于汉,张空,使往者皆称博望候,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 其后的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出使、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以及丝绸之路经历的三绝三通”等等,使游人对丝绸之路有个初步了解。

    这个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玉门关,因位于疏勒河下游南岸的戈壁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作为丝绸之路门户的玉门关,也是丝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见证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是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的交流保障。作为汉王朝开拓疆土的前哨、中西交流的门户,曾经谱写了汉唐中华的辉煌篇章,玉门关遗址成功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敦煌莫高窟323窟张出使西域图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出使、平定西域的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雕像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采桑壁画砖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播种图壁画砖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汉代敦煌长城烽燧出土的小苣

      走出展馆到玉门关遗址中心------小方盘城遗址实地去看看。玉门关俗称小方盘,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位于展馆北面不远处,一路向北行就是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小方盘城遗址即玉门关(图右)
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小方盘城遗址属障坞遗址。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西汉为玉门都尉府治所,东汉为玉门候官治所,属敦煌郡管辖,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它北距疏勒河南岸约7公里,距今敦煌市区约90公里,其北面修筑规模巨大的长城、烽燧,已参观过的当谷燧就是出玉门关西行第一座较大的烽燧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这儿的戈壁与别的地方不同,北行途中路两边生长着不少沙漠植物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为保护沙漠植物,立有醒目标示牌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竟然发现一株开有小红花------运气很好,植株就在路旁,不用翻越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在碎石屑铺就的小路上北行百余米,小方盘城遗址------“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玉门关到了,一直以来,对玉门关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那句春风不度玉门关”-------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边塞戍边士兵的怀乡情景象没想到现在终于就来到这儿了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
现存的这一座关隘,平面呈方形,夯土版筑,约26米见方、高约10米,面积约700平方米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游人从其西门而入,到里面参观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小方盘城西门,木制门框是现在加入的吧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过此门,来到小方盘城内
为防止游人近靠,小方盘城内四周,均有木围栏相隔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游人就在此观望土夯的城墙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小方盘城还有一北门,别看小小的北门,还有小小的西门
要出关西行或要入关内,都得通过此两小门才行噢,难怪它就属障遗址
确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在小方盘城外面看玉门关
图中:小小的北门高高在上       图右:有一游人正准备从西门入内
图左:在障东残存的南北向筑有的墙清晰可见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出小方盘城行走在木板铺就的路上,这路就是曾经的丝路古道,通往西域的要道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咱过了玉门关,行走在丝路古道------通往西域的要道上,到前面的观景台上去观景啦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远眺
西望,惊奇发现这儿的戈壁滩竟是绿茵一片,隐隐约约还可看到有水面呈现
原来这就是“洋水海子”所在地,有水就是好啊
正因为这儿总体水较多,这一区域生长有众多的沙漠植物也就不足为怪了
玉门关也挺会选地方的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向北望去,有一风蚀台地位于障北(图中央)

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已到玉门关外走了走,现得入关了
仍沿丝路古道往回走,过北门、出西门,入关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

      作为“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关隘-----玉门关,如今虽雄关繁华不再,但在中西文化交流、交通贸易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其积淀的中西友好交流的共同精神值得全人类珍视。

     游览了汉长城、玉门关,另一景点河仓城在距玉门关之东12公里处,它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粮仓,虽然在联票中已包括,但考虑时间关系决定放弃不去了,上车后直奔丝绸之路南道的“阳关”去。

     丝绸之路西出敦煌,必经两关-----北道的玉门关,南道的阳关,所以“阳关”是一定要去的,奇怪的是司机在路上不止一次地反复询问“阳关去吗?”“去的。”“有人说那边(指阳关)景色都一样的,还是到“西千佛洞”看看的好。”司机一路上不止一次地建议,因这没在原计划之内,所以仍坚持说要到“阳关”去,只是心存疑虑---------咱多次回答,答复得够清楚的了,怎么还是老问阳关去不去?后来当汽车东行一段路后,眼前出现了另一条垂直向南的公路,汽车拐向南行的一条公路,看到交界处上箭头标示阳关的一瞬间,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原来离敦煌市区30多公里的“西千佛洞”就位于东西向的这条路上------返程时顺路下车就可参观,而到阳关去,却还得要走另一条南北向的公路,这样车程会增加不少,花时间也多,也许这就是差点被忽悠的内在原因。问题是包车时就说好了要到阳关的,车程自然都已经考虑在内的了,司机也无话可说。

     汽车在通向丝绸之路南道的阳关公路上行驶,远方是鸣沙山,当发现所遇路况时,才明白,除了路程多,原来还有别的原因,难怪司机能不去就不去呢古丝绸之路----敦煌汉长城、小方盘城(玉门关)。(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