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上)


标签:
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聚贤堂祖堂精湛的木石砖雕石滚陶塑脊饰杂谈 |
分类: 游山玩水 |
广州陈家书院聚贤堂

陈家祠堂前的石碑坊
过了石碑坊,就是一个开阔的大广场
南面的石碑坊与北面的陈家祠堂之间约有40多米
奇怪的是这陈家祠堂南面的大广场的路面是一路下沉的

陈家祠堂前面的广场上,东西两侧的红灯笼,看着就特别喜庆


广场北面就是陈家祠堂了,不少撑着雨伞的游人正在大门前等候入内
陈氏书院的大门,抬头看看瓦顶,精湛,其实里面到处皆是精湛装饰
撑着雨伞从左至右细看大门石雕,同样非常之精湛
“爵禄封候”-----雀、鹿、蜂、猴,与“爵禄封候”谐音,意为受帝王赐封爵士之位
“封候挂印”----- 蜂、猴与“封候”谐音, 官印挂枝头,隐喻高升之意
“一品清廉”-----一品最大官员、青莲与“清廉”谐音,意为为官清廉
选一幅,看到坐在树上的猴子与挂在树枝上的官印了吧
这就是寓意“封候挂印”吧

这两个石狮子基座是在2010年10月,与广场地面降回原标高的同时,复原的
陈氏书院首进正厅的四扇屏门平时紧闭的,只在举办重大祭祖仪式时才开启
游人是从左右两侧的边门而入的
屏门上的木雕同样精湛
中进正厅(聚贤堂)
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481平方米,是各地陈氏宗族聚会议事的地方
这中进正厅共有十二扇屏门,与首进正厅的四扇屏门一样,平时都关闭着
只有当举办重大祭祖仪式时,中进正厅这十二扇屏门与首进正厅的四扇屏门才一起全部开启
前后贯通,连成一体,场面很是壮观
聚贤堂前的月台,月台上饰有精美的石雕和铁铸透花栏板
月台既拓展了聚贤堂议事的空间,也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烘托了
站在月台上南望,前面就是首进正厅

细细欣赏月台上的精美石雕和铁铸透花栏板
3个台阶两旁的望柱头,石刻成狮子形状
通花栏板分四组,分别为“麒麟凤凰玉书”、“龙戏珠”、“三羊启泰”、“金玉满堂”
铁铸通花栏板其色调凝重、构图精美、寓意深刻,这在广东建筑中极少见
站在聚贤堂月台上,再次南望首进正厅,石雕、木雕、瓦顶的石滚陶塑脊饰,处处精美
四扇木雕屏门两侧就是书院入口处
连接首进正厅、中进正厅(聚贤堂)两厅堂的西边走廊
仔细欣赏位于聚贤堂西侧的走廊

位于聚贤堂东侧的走廊
尽管外面大雨傍佗,咱尽可悠闲地在中间的走廊里行走、留影
穿行于南北二厅间,将书院各建筑的上下左右精湛的木、石、砖等各精湛工艺,欣赏个够、拍个够

站在东边走廊里抬头远望西边走廊瓦顶,与厅堂的瓦顶一样
都是石滚陶塑脊饰,真漂亮,精湛之极,别的地方还没看到过呢
这是聚贤厅的北面,厅堂外侧有精湛的石栏杆相围
在聚贤厅里浏览完,要到后进去了,雨依然大大地下着,但一点不用担心

中厅与后厅间的走廊,同样是精湛的石滚陶塑脊饰,仅是图案不同而已
可以通过这走廊到后进正厅去

图左的游人正通过位于书院东路厢房前的走廊,到后进正厅去
厢房里是各式展览

后进正厅-----又名祖堂、寝堂
后进正厅位于陈氏书院中路的北端,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五间
祖堂建成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为硬山式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建筑规模较聚贤堂小,结构和装饰也比较简略,祖堂室内装饰集中在五个清代木雕神龛上,其主要功能是供奉祖先牌位

原每个神龛前均设有神案一张,案上各有五供,案前各设一供桌,一旁有香炉
建筑面积462平方米,是供奉神主牌位的地方

五个清代木雕神龛之一
神龛最高者达8米,饰以精雕细刻的花罩,气势非凡,是岭南地区大型的木雕艺术精品

原每个神龛前均设有神案一张,案上各有五供,案前各设一供桌,一旁有香炉
此神亭为楼阁式建筑,由须弥座和上层的牌楼、楼阁组成
由清代广州地区木雕艺人选用酸枝木、乌木、影木等名贵木材打造
神亭镶有象牙、套蓝蚀花玻璃、汉白玉、翡翠、云石、螺钿玻璃镜等多种材料装饰,奢华
在牌楼的云石台阶下刻有“羊城公泰造”字样
整体高大,结构复杂、雕工繁,是不可多得的广州木雕佳品,是见证民间迎神会赛的珍贵实物
潮洲木雕.神龛
这种供奉祖先主牌位的柜式神龛,为广东潮汕地区所制,一般置于家祠、祖屋后堂
平时两门关闭,有祭祀活动时才打开
该神龛制成于民国年间(1912--1949),龛内设有三层共7个座位,背壁绘金漆画
台阶前的挂罩、围楣,以金漆木雕构件镶嵌而成,雕有人物花鸟瑞兽等图案
龛门上半部镶有镂雕人物、花鸟等图案的金漆木雕;下半部是金漆画,以戏曲故事为主
工艺精细、富丽堂皇

前一篇:2016初夏的阳台
后一篇:广州陈家祠堂(陈氏书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