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角
摄于2011年9月6日(下同)
杭州去了多次,到过杭州的角角落落,就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没去过。这次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邀请我们游览湿地,正中下怀。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的西部,离杭州主城区武林门仅6公里,距西湖也只有5公里。西溪始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再兴于当代。西溪是国内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和文化湿地于一体的罕见湿地,也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11月03日,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杭州历史上曾有“三西”之说------西湖、西溪、西冷。历史上的西溪占地约60平方公里,现实施保护的西溪湿地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有“秋芦飞雪、高庄Q迹、渔村烟雨、河渚听曲、深潭会舟、曲水寻梅、火柿映波、莲滩鹭影、洪园余韵、蒹葭泛月”等十景,还有三堤------“福堤、绿堤、寿堤”。
我们是从位于杭州天目山路延伸段的周家村进去的,周家村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主入口,这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湿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区都设于此。
门票80元/人,因环园游步道长约8公里,步行一圈需3个半小时以上,我们只有半天时间,故选择坐船游览,电瓶船票60元/人,电瓶车5元/人。当然我们是没花自己的银子哟。

在去船码头路上先拍一张再说

醒目的“非诚勿扰”四个大字
让我才想起,电影“非诚勿扰2”原来就是在西溪湿地这儿拍摄的呀

不知这个草屋是否就是电影“非诚勿扰2”里,葛优的“世外桃源”?

草屋的一楼就是周家村码头候船室,游人不多,没等多久就上船
船向北行,目标渔村烟雨,阅尽沿途两岸风景

一蓬蓬的芦苇及不知名的紫色小花随处可见

河道时宽时窄,宁静的河面上偶尔有几只水鸟停留,等举起相机早已逃之夭夭

河堤好有特色,摒弃了生硬的石坎,而是采用一根根的柳树桩紧密相连
这种柳树桩的原生态驳坎方式非常有利于泥鳅、黄鳝类生物的生存
柳树桩插入河中淤泥里,长1米多至3米不等

湿地河港交叉弯曲
这个湾口的弯曲形状是不是有点像鸭脖子?
听说湿地有个名叫“鸭子湾”的湾口,也许就是这儿吧

沿岸可见不少民居,西溪人家已搬出,现另作他用


又一个船码头到了,上岸就到烟水渔庄(渔村烟雨)
烟水渔庄多为水乡民居式的木结构建筑,是一组临水而居,错落有致的开放型木结构建筑。这儿人、烟、水共处,犹如身临仙境,现民居内多开辟为各种陈列室。
首先来到“桑蚕丝绸故事”室。自唐代始,西溪便以桑蚕著称,当地居民房前屋后广种桑树,相依鱼塘,“桑基鱼塘”形成西溪湿地特有的地貌。据史料记载,北宋以来,西溪家家种桑养蚕为杭州及江南丝造业提供蚕种蚕丝,当地居民多有在家中开设丝造作坊。

西溪桑蚕丝绸故事就在这原民居里向游人一一道来
想起小时候养蚕趣事了,其实浙江一带的人们小时候都养过蚕,不仅自己养蚕,成家了还继续跟小孩子一起养蚕,常为找桑叶煞费苦心。呵呵,再熟悉不过的了,不过既然来了就看看吧。

产于纸上的卵(想过去就放在怀中孵化的),孵化出黑黑的“蚁蚕”
不断吃桑叶身体变白色
蚕不吃不动“休眠”脱皮,脱4次后吐丝结茧,茧中最后脱次皮成为蛹
约10天后羽化蚕娥破茧而出,雌娥产卵500来个,完成生命全过程

采桑养蚕的竹编盘子,蚕就在这盘子里不断地吃、脱皮长大
煮蚕抽丝
图左边的炉子铁锅、右边抽丝工具
没等蚕娥破茧而出时,茧就放铁锅水中煮,再抽蚕丝
织造丝绸

这件举人服据传是明末清初流传至今
西溪人选用上等真丝材料,手工编织而成,宽大、舒适、精细
是西溪人中举后必穿的衣服
这些场景再现,展现了西溪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勤劳的品质,又让游客们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到了江南桑蚕丝绸的知识,感受到中国传统丝绸文化的深韵。
出西溪桑蚕丝绸室,来到西溪婚俗馆。
自古以来,西溪湿地河港交叉,无船不达,故西溪的民间婚俗也独特。是用船轿迎娶新娘,即把花轿放在前船舱,划到新娘家,抬下花轿迎接新娘上船。再划回新郎家,从船上把花轿直接抬至堂前拜堂成亲。

图右边的就是船轿,花轿放于前船舱中,有两名喇叭手一路吹来,一人摇船
图左边的是送亲船,新娘的父、兄送女子出嫁

花轿抬至堂前,拜堂成亲入洞房

新郎家,宾朋满座,新郎请来民间说书艺人,讲民间流传的野史佳话
吃茶听书,喜气洋洋

烟水渔庄的房屋临水而筑,竹篱笆相隔
特别喜欢这种竹篱笆
微风从河面吹来,带来丝丝凉意,漫步于斑驳陆离小石板路上,放眼满目翠绿,好不悠然自得,不一会儿来到“西溪人家”,“西溪人家”是西溪原居民生活的展示屋,是对西溪原居民农家生活场景的再现。所展示的物品均是以前居住在西溪的农家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农耕渔事活动的劳动工具,其中许多东西都是西溪农家所特有的,如:猫气死、瓦盘、瓦圈、砖夹等。
西溪农家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农耕渔事活动的劳动工具
从二楼木窗外望,一楼屋顶在眼前,江南好多民居都是这样的
出了“西溪人家”,大家边走边聊,不少人都说,这些东西年轻时都用过的,是啊,同是一带人,自是差不多。继续在绿树掩映下的小路上溜达,忽见前方有好几个精致的茶室。

在烟水渔庄,这样的西溪问茶有多个
幢幢临水而建的小楼,都由原来的农家两层木结构民居改造而成
品茶、赏湖合二为一,好不惬意

别出心裁的西溪老船茶坞
茶桌是条船
名副其实的老船茶坞
路边水塘里众多小鱼欢蹦乱跳

大树叶茂,结满红果,掉下的红果就是鱼儿最好的食物
在烟水渔庄游览一圈后,对西溪人的生活,习俗初步了解后,又得坐船了,到另一景点“深水潭”去。

在此码头上船后,继续悠悠水路游

午后太阳热辣辣的,没有了林木树影的遮蔽,大家都老老实实地坐在船舱内观景了

沿岸的这些芦苇真是伸手可及

沿途还看到凌波桥、新西桥
这都是走环园步道时要经过的

湿地水面四通八达,一路上河道既有与桥平行的
也有这样垂直的,我们的游船穿过此桥了

深潭口到了,大家一一下船
上上下下的坐了二次船,有点体验了“湿地”的含义

漫步旧时石平桥
西溪湿地里,有很多这样的三孔条石平桥。桥面平直,没有桥栏杆,或栏杆很低
据说这种桥大多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位叫张大仙的石匠造的
这样造桥省钱,没有坡,没有栏,也方便了当地农民挑担过桥,免得碰撞

河边的红花真美,可似有个不雅之名蟑螂花?
路旁一排槿树作的篱笆,想起小时采此叶搓汁洗头情景
洗后头发黑亮顺滑,一点不比名牌洗头液差
在去深潭口途中,河边路旁正东拍西拍时,导游笑笑催快走,前面美景多着呢!(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