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美学、力学、宗教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典范-----悬空寺


标签:
悬空寺配殿悬梯悬空栈道殿宇 |
分类: 游山玩水 |
半崖峭壁中的悬空寺
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图中就是金龙峽谷
东为恒山主峰天峰岭与西为翠屏峰两山对峙形成深峽窄谷
浑水从深峽窄谷中奔腾而泻注入桑干河
相传公元前217年,秦始皇祭祀恒山穿行此处,面对飞舞的巨龙,夺口而泻的飞瀑
惊叹:“乃神龙也。”
后人就在山崖上鎸刻“金龙口”三个字
此峽谷便称金龙峽
门票130元/人,有点贵,不过等游完后想想,贵也许是没办法之事
悬空寺就建在天峰岭与翠屏峰两山对峙形成的幽峽深谷------金龙峽的半崖峭壁中
背依翠屏峰的悬空寺,瞩目远望似浮雕
到悬空寺去,游人得先过这个架在恒山金龙峽谷上的悬空索桥
虽因千余年来峽谷河床沙石日渐沉积之故,现寺到谷底高度仅为45米了
但还是很壮观、很险峻
唐代诗仙李白醉书“壮观”二字
这二位游客正沿长长的石阶拾级而上
没多久这二位游客(右边)也到了悬空寺大门了
这儿是悬空寺的第二道检票处
悬空寺以西为正,大门朝南,依山体走势,整个建筑由南向北扩建
越往北走,地势相对越高越窄
寺大门东侧有一块山西省人民政府立的石碑
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
悬空寺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朝南开的窄窄大门,门框一边不规则地嵌在岩石里
门旁边的峭壁上有好多题刻
在峭壁上还可见到这些铁钩,是为加固山体之用吧
位于图右边第一层是佛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及两个配殿
两个配殿中间第一层是佛堂,第二层是大雄宝殿
这是第二部分的三层式的楼阁
楼阁内,游人由此室内悬梯到上层
精致的北配殿屋顶
殿的前下方长长石级,就是到悬空寺来的必经之路
行走在第二个三层式楼阁中
窄窄的通道几乎只容一人通过,悬空寺实行单行道
游人由南向北走,至最北端要折回时,在楼阁上层由北向南返回
这儿走道边与柱子触手可及,这些柱子长短不一
有的着力、有的虚设,根本不吃力,稍用力甚至可晃动
寺中可晃动的柱子有10多根
为装饰,而一旦重压力增大也可起到一柱顶千斤作用
图中自左向右依次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悬空栈道、第三部分
图中连接两座三层楼阁的中间部分即是“悬空栈道”
可清楚看到栈道上的一块块木板铺在一根一根插入在岩石里的横梁上
横梁下面用木柱子支撑
再从各个方向看看“悬空栈道”(图左边)
真是“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
实在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如此建筑虽历经千年考验,但走在上面好像总有些怕怕的
这是三圣殿
这是三官殿,中间端坐一官
寺内基本是单行道
行走路线设计巧妙科学合理
这一切均由室内外的众多悬梯连接完成
上下、转弯全靠它们,再看看木梯上包的铁皮及铁钉
木梯上这些铁钉组成的各种莲花图案
不仅为装饰美观、保护木板之用
香客进寺踏步而上,还寓意“步步登莲,吉祥如意”
这集实用、装饰、宗教诸多价值于一身的木梯,堪称古寺一绝
由北向南返回时,俯视第一部分
这是因选址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了峭壁的凹凸依势造殿,不仅显示出各殿宇的主次错落,半藏于绝壁中的寺院更是上有巨崖掩护、两旁又有突出的石壁遮挡。
下雨时,寺庙上方突出的崖石上
顺崖而下的雨水正好滴在寺庙的前屋檐而流入峽谷
避免了雨水对殿宇的侵蚀
两旁突出的石壁则又挡住、减缓了风势
减少山风对寺庙的威胁
寺的对面因是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遮挡太阳
大大缩短了寺庙的光照时间,日照最长时也只有3、4个小时
风、雨、阳光的侵蚀都减少到最低程度
在“游记”中留下“天下巨观”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