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陶公山旧地重游大蓬车渔民东钱湖 |
分类: 往事 |
公路上只见路灯杆好特别
顶端三片叶子不停地在旋转还左右摆动,原来这就是风力发电啊
下面的二金属板就是太阳能发电,早听说,但还是第一回见
半山上那不就是学校的水塔和理科所在地西大楼吗
隔湖大声询问湖边洗衣的当地村民,怎么到那大楼啊?
原来经过的一个叉路就应向里拐的,过去就是这样走的
不想往回走,就继续向前走,从新建的桥上过去吧
沿着湖边越走越近,昔日的大楼“千疮百孔”呈现眼前
左图是西大楼后面,右图是学校食堂
这条小小石板路连接大楼与食堂,是一日三餐与晨冲开水必经之路
76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想起那时胆战心惊走在这路上
看看当年住的这间位于四楼的房间,南北向挂的铅丝竟跟以前一样
大楼依山傍水建在半山腰中
北窗外就是常年翠绿的陶公山,一人一间,楼层又高,很舒服的
那时的房子楼层都很高的
单身或家在市区的教职工都按排在大楼北面各层
教室、图书室、医务室及各类办公室都在大楼南面
有家属的教工就住山下学校的平房中
从试剂储藏室来到化学实验室,虽是一片狼藉,但脑子里却是学生们操作情景
南窗前远处的青山,连绵不断、峰峦起伏
近处的东钱湖,烟波浩渺、触手可及
湖上的这条堤坝一直向东至另一景区-------小普陀
想当年为筑湖中堤坝,所围湖水渐车干时
东钱湖四宝之一的“钱湖吻别”---螺蛳,只要2分钱就可从小孩子手中购得一大碗
有的同事小孩子还自己湖边去摸呢
人去楼空,往事历历在目,在大楼门口留一张吧
后面的一群人是来此烧烤的,倒挺会找地方啊
东西大楼遥遥相望,现楼前还有人种了蔬菜
东侧的下山之路,好几百台阶,当有了小孩子时
白天就寄养山下村民家,晚上抱回来,中间还得去看看,一天不知走多少台阶
哈哈,想起还有一张就在大楼前拍的照片
每天一口气抱着上下山,还得上四楼,呵呵,也不知怎么过来的
一晃那么多年就过去了,回来都懊恼,怎么当时没想到现在再在老地方照一张合影啊
这是山下陶公村的小巷、村民房屋,30多年了还是老样子
大家在周六回家前,就到这些渔民家中,取预订好了的河鱼、活蹦乱跳的河虾
东钱湖的鱼特好,无河泥气、腥气
跟这位婆婆聊了好多当年的趣事
文化生活涸极的年代,学校里放映小电影,山下的村民早就上来静候开映
坐不下,于是偷偷的放,风声总要走漏,为此还纠纷不断
这儿的村民,其实应说是渔民,几乎家家都有小渔船
湖中小渔船随处可见
坐在自家船中,正在用网兜鱼
陶公山边的这幢东大楼已与小普陀景区相连了
市区到陶公岛、小普陀景区的公交车车站终点就设这儿公路上
现交通好便利,那时只有路过的长途车,没有下车者还不停,等上几小时也说不定
要么坐小船,依呀摇到前面的莫枝镇,那儿车多些
后有校车,也是大卡车,戏称大蓬车------印度电影“大蓬车”
停靠着的印有“东钱湖”三字的小船就是景区中的游船
随着旅游的开发,也许有部分渔民已改行了
掩映在桃花之中的校舍依山傍水,湖光山色
这世外桃源其实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每天上下坡的,还健身呢
只是学校要发展,搬迁新地方不得已丢弃
想送人也没人要,这大楼“养”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