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战时期擦鞋救国的少年们

(2014-08-15 23:12:48)
标签:

历史

文化

文/吉建军

谨以此文献给在抗战中牺牲的无数英烈和为抗战出力的人们!

抗战期间的一个普通的午后,武汉《大公报》报馆迎来了八个特殊的客人。他们一律穿着蓝色工作服,每个人肩膀上斜挎的不是书包而是一只装着擦皮鞋用具的沉重的木箱子。这些木箱子上面写着“战区儿童新生活劳动服务团”“自力更生,抗战到底”的标语。他们是谁,为什么挎着擦鞋的箱子来到《大公报》的报馆呢?

他们是工作了两个月的难童擦鞋队,因为不甘心做一个毫无贡献,“徒耗粮食”的小难民,于是组织了这个社团。在汉口的公园、旅社和轮渡码头来回奔波,寻找业务。他们专注地盯着每个客人的双脚,遇到穿皮鞋的人,就上前洽谈,每双鞋擦一次五分钱。在人群中,他们不乏遇到日本人,而他们来者不拒。尽管收着敌人的“恩赐”,但是他们救国的信念没有任何动摇。

这一次他们来到报馆,不为别的,而是为了把自己两个月赚取的全部收入的百分之五——一共十八元一角五分,和一封信,托付《大公报》的人转交给政府,用于抗日。这究竟是擦了多少鞋而换回的呢?上过小学的人应该都能很容易计算出来。这就是这二十个少年(其中十二位已经送往后方,这八位是这个团队的代表)两个月用自己勤劳的小手小脚努力换来的。

他们一脸笑,一脸汗水,一脸灰尘,稚嫩的脸庞掩饰不住为抗战尽力的欣喜。这种模样,与在战壕里啃窝头不沮丧永不屈服的中国大兵是一样的。

这群孩子中间最大的孩子十五岁,名字叫做吴镇华,南京国难小学的毕业生,流亡中与父母走散了。姨妈带着他进了收容所。这个忠厚老实的少年,如今却已经是揣着满肚子国难故事的有指挥能力的第二团团长(孩子们十个人组成一团)了。他领队向《大公报》的张季鸾、王芸生等先生鞠躬敬礼,然后八个人一起唱:“奋斗抵抗……中华民族不会亡……国难当头,大家一起齐奋斗,暴日欺凌,男女老少齐抵抗……”“同胞们,快来赶走鬼子们……”

他们的情绪高涨,声音洪亮,感染了报馆的工作人员,同时连楼里其他单位的人也吸引过来了。他们站在孩子们的周围,倾听孩子们的演讲和歌唱。

这两个团里面最小的孩子只有十岁,叫做撒世忠,却已经是第一团的团长了。撒世忠以伶俐的口齿,把平时在各个地方演讲和服务的具体情形,原版再现,从他们在敌人残杀中流亡一直说到劳工神圣等话题,话题转换极其巧妙。他只在南京简易小学念到三年级,父母原本是开饭馆的,却因为日本的侵略而和父亲走散,无奈回下,妈妈带着他开始了流亡,最终到了收容所。“虽然现在不开清真馆子了,我也一样能养活妈妈。”撒世忠对记者编辑们说。这个身材矮小的十岁的回族小朋友,依然那么坚强,全身充满了活力。

他们每天只能在早上读两个小时的书,老师们先给他们讲讲国家大事,然后发一点油印的讲义,十点钟吃完饭就得出去沿街拉业务,为“皮鞋君”们服务,一直到晚上八点,才回到收容所里吃饭。撒世忠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每个孩子都写了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年龄。

随后,《大公报》的摄影记者们给孩子们拍了很多照片,这些照片到今天已经成为文物,却也是极珍贵的,无论是照片本身还是那种精神。喝过水又唱了一会儿歌,孩子们就回去了。吴镇华后面跟着钱小花、任茂春、田玉明……撒世忠蹦蹦跳跳地压在最后,欢欢喜喜地去了,望着从高到低跟楼梯似的孩子们的离开,《大公报》的员工们在欢喜中夹杂着惆怅:这些孩子离开武汉以后,将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