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王”王芸生苦涩童年,曾在茶馆当学徒
(2014-07-26 16:39:28)
标签:
历史文化 |
被誉为“大公王”的大公报主笔王芸生,一生笔耕不辍,从事新闻工作四十余年,他的名字甚至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史都是不可分的。他历任天津《商报》主笔,天津《大公报》编辑、编辑主任,《大公报》渝馆、总馆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公报》社长、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
然而,这样一位“报界”巨人,却有着不一样的童年,曾经为了上学,而不得不在茶馆当学徒。
出身贫寒,酷爱读书
王芸生1901年出生于天津静海西头佟家楼南运河北岸的贫民区,由于家境贫寒,他从小身体孱弱。五六岁的时候,王芸生看到别人读书写字,很是羡慕,于是央求母亲,希望能够读书。王芸生的一个同族的伯父开了一间私塾,开馆授课,以严厉著称。最终,王芸生得到族伯的许可,进入该私塾读书。王芸生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官名叫做“德鹏”。
这位族伯教书认真,却从不顾及教学方法。学生稍有不慎,就会被族伯抽打。当时的王芸生身体弱小,甚至要人抱上板凳,才能够得着桌面。王芸生上学第一天,就挨了打。因为族伯要大家写字,而王芸生对着桌上的纸笔,抄起来就准备写,却被族伯用藤条从背后狠狠地抽了几下。原来写字要用右手,而王芸生用了左手。不久,这位族伯去世,王芸生只好辍学回家。
王芸生天生好学,人又聪明,很多东西一学就会。母亲见他求学心切,就省吃俭用,把他送到了新开的一家专门给儿童启蒙的私塾,当时叫做蒙馆。这位蒙馆的先生姓陈,仍然以严厉著称,与王芸生的族伯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陈先生有一个绰号叫做“陈扒皮”。王芸生在蒙馆求学,非常勤奋,早出晚归,陈先生教授的四书五经,他读一遍就能背诵。而且无论是对联、算盘还是唐诗宋词,王芸生都能很快学会。因此,他受到同学们的赞扬,而以严厉著称的陈先生,竟然没有一次打过王芸生。不久之后,陈先生对王芸生说:“你学得又快又好!我已经没有什么好教你的。”于是,他就离开了蒙馆。
茶馆学徒,热衷读报
王芸生原本希望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就读,但是没有钱,也只好暂时断了读书的念头。为了补贴家用,在一位邻居的帮助下,王芸生到了天津东浮桥头的一家茶馆里当学徒。学徒很辛苦,不仅要在店里面打杂,包茶叶、冲茶水,甚至在后堂要伺候掌柜的一家生活起居。尽管这样,王芸生仍然坚持在干完活儿之后,看书写字。
后来,王芸生发现当时的《白话午报》和《益世报》里面有很多新鲜的信息。于是一边干活,一边读这些报纸。他在旁边的报栏里,把副刊和政论的内容剪出来,保存起来,经常拿出来看。后来竟然收集了一大本。时间长了,王芸生发现,这报纸上写的东西也不过如此,自己也能写。于是模仿着报纸上的口气,写了一篇短文,题目叫做《新新年致旧新年书》,用调侃的笔法,讽刺大总统徐世昌和国务总理段祺瑞。稿子投到《益世报》,不到三天,竟然刊发出来。王芸生异常兴奋,这是他第一次给报社投稿啊。
这给王芸生带来了新的希望,他觉得靠投稿能赚大钱,于是干脆辞了工作,天天在家写稿,可是基本上都石沉大海。他的南开梦,又一次远离了。
洋行学徒,苦练英文
王芸生的哥哥在一位洋行经理家里当厨师,于是就托人找关系,介绍王芸生在“中国北方木行”当学徒。在这所买办开设的洋行里,王芸生每天下班之后,都要去阅览室阅读报纸杂志,在这个阅览室里,他学到了相当多有益的知识。之后他又发现,洋行里很多文书来往,用的都是英文,他完全看不懂。于是王芸生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英文。
正在此时,上海《申报》刊登出商务印书馆英文函授学校招生的广告,王芸生盘算了一下,所有费用需要四十多元,这对于一个学徒来说,根本就是天文数字。他大胆地向木行的老板求助,希望能够获取资助,学习英文。原本没有抱希望的王芸生,却发现幸运之神眷顾了他,木行老板对这个勤奋好学的学徒非常看好,借给他四十元钱,让他学习英文。
经过一番苦学,王芸生已经能够简单阅读英文刊物了,但是新的难题来了,英文怎么发音呢?学到的哑巴英语怎么跟人交流呢?A,B,C,王芸生读成“爱,皮,西”,还闹过很多笑话。万般无奈之下,王芸生只能又交学费,参加各种英语培训学校,总算过了发音关。
经过一番苦读,王芸生已经能够应付相当的业务了,翻译人员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能帮着翻译文件了。不久,他又报名参加英文打字班,经过勤学苦练,王芸生已经完全能够独立处理英文文牍事务,成为了一名正式员工,每月能够领到三十多元的薪水。这对于一个从贫民窟来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