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羽故乡究竟在哪儿?

(2010-11-02 09:54:39)
标签:

文化

分类: 历史探秘

   

关羽故乡究竟在哪儿?

    关羽的故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这个地名一直以来被读作解(音:谢)州,其实不然,当地乃是中国解姓聚集之地,但对「解」字的读音无论人名、地名,从古至今都是读作解(音:亥)。如「解县」、「解池」的「解」,运城人统一读(亥)音。而各种辞书则注音为(谢)。例如《现代汉语词典》:「解(谢)①解池,湖名,在山西。②姓。」《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读(谢),水名、地名用字。如解池,湖名;解州,地名。均在山西。」《辞海》「解池」、「解县」条亦均注音为(谢),等等。由于方音与辞书标音发生龃龉,使这个地名字的使用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地名「解」读「(亥)」音由来

 

       据古语言专家介绍,「解」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地名。《广韵》:「解,亦姓。唐叔虞(之子)食采于解,今解县也。」唐叔虞为周武王之子,这说明在西周初年甚或更早的夏商时代,河东就有了「解」这个地名。

      《广韵》同注为上声蟹韵「胡买切」。所谓「胡买切」,读作(海)音。隋唐以后,浊音上声字变为去声,「解(海)」字便读作了去声的「解(亥)」。此外,《广韵》去声卦韵亦收有「解」字,注曰:「县名,在蒲州。」音为「胡懈切」,亦读(亥)音,不过这里已读作去声了。这就是「解州」、「解县」、「解池」读作(亥)音的由来。

 

辞书注音的依据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古语言专家介绍说,如今的各种辞书注音是依据国家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制定的。在1957年第一次公布的《审音表初稿》和1963年综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都涉及地名「解」字的订音。由于1954年解县和虞乡县合并成为「解虞县」,《初稿》中列有「解虞」条,说:「解虞(山西,旧县名)①(谢虞),ㄒㄧㄝㄩ。」应当说,这就是各种辞书将地名字「解」注为(谢)音的依据。1985年国家三部委正式公布《审音表》,其中「解」字(谢)音下面没有再列地名「解虞」的例子(解虞县1958年撤销),但各种辞书仍然依照《初稿》的意见将地名「解州」、「解县」、「解池」的「解」字注音为(谢)。

 

专家指「解」字注音违背「名从主人」原则

 

      《总表初稿》「地名」部分前面的「说明」在阐述地名字审音原则时,在第三条举了「解虞」的例子。原文是:「凡地名某字在历史上有某种特殊念法而现在本地音和它相合的,一概‘名从主人’,不加改动。例如:‘栎阳’念(音:岳阳),不念(音:立阳);‘解虞’念(谢虞),不念(姐虞)。」

      当地地名字「解」,由于它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一般的「字」或「词」的范畴,读音本身具有保守性、凝固性、传承性,故至今未曾改变。因此,「解」字在历史上确曾有过「(亥)」这个读音;第二,「解」字现在在当地人口语中依然读作「(亥)」音。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解州」的「解」字应当订为「(亥)」音。或者说,不管在历史上「解」字有多少种「特殊念法」,作为地名字「现在本地音和它相合的」,只有一个(亥)音,「名从主人」。《审音表》把这个比较特殊的问题作了简单化处理,一律取消了「解」字的洪音读法,从而在事实上违背了「名从主人」的原则。

 

订音不当造成使用混乱

 

      几十年来,由于「解」字订音不当,对使用这个地名造成不少混乱。首先,当地人拒绝解「谢」这个音读。在山西全省乃至陕豫各地,至今50年过去了,人们仍然称「解州」为「(亥)州」。陕西省渭南市华县下庙镇有一个村子几乎全部姓「解」,但当地人将此字发音也读作「亥」,该村叫做「南(解)亥村」,在渭河边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车上列车员播报「解县站」为「(谢)县站」,遭到人们的反对;从上世纪80年代后,又改播为「(亥)县站」。外地客人来运城说要去「(谢)州」,当地人会不知所云。外地客人如果自称姓「解(谢)」,不见名片,百分之八十的运城人会误认为他是姓「谢」。一些出生在解州的人起名「解生」,因「解」订音为(谢),为避免误读误写,遂索性改名为「海生」。

      「解」与「谢」同音发生混乱的情况在外地也有。据著名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胡同与其它》一书载,北京有一「解家胡同」,系从山西迁来的解姓人家的居所。由于「解」与「谢」同音,人们将其写成了「谢家胡同」,「解家胡同」则因此消失。

 

专家吁恢复「解」字「亥」音

      古汉语专家称:「解」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地名,而且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符号。黄帝、蚩尤、风后、舜帝、南风歌、盐池、型盐、解姓、裴氏、猗顿、李冰、关羽、柳宗元、包公、关汉卿、锣鼓杂戏、元杂剧……许多重要历史人物,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许多精神文化产品,都与「解」这个地名字息息相关。它几乎与华夏人文始祖相共生,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变迁,见证了华夏5000年文明的演进,它是记载中华古老文明的化石,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而「解」字的读音,正是其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呼吁相关部门尽快调查核实,恢复「解」字的原本读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