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黑砖窑」、「12.5」矿爆事件之后,山西临汾又一次曝光在媒体的聚焦之下——9月8日,该市襄汾县塔山矿区发生溃坝事故,从天而降的泥水顷刻间埋没了众多鲜活的生命(以川、鄂两地民工和家属为主),至今已有150多位遇难者被发现。随着救援进程不断深入,事故伤亡人数仍在增加。
灾难已经发生,生命已经逝去,现在人们关心的是,事件会怎么「妥善处理」,包括涉及责任缺失的当地官员。昔日震惊全国的「黑砖窑」事件,把临汾和运城两地有百余名处级及处级以下党政干部拉下马,受到各种处分;造成105名矿工遇难的「12‧5」矿爆,临汾前任市长成为山西历史上第一位因事故而遭免职的厅级领导。是次溃坝事故,其死亡人数和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应该说均超过前两件事。于是,现任市长的命运亦成为坊间议论焦点。
近年来,作为能源大省也是「事故大省」的山西,因重大事故罢免官员似渐成惯例,民众似乎也看到官方解决特大事故的诚意和决心。但事实上,随着山西一顶顶「乌纱帽」被摘掉,重大事故并未有减少的迹象,而罢免官员的单一事故处理方式,也逐渐被认为是维护和挽救政府形象的「危机处理」之策。这一招用得多了,毕竟就不再新鲜、不再显灵了——民众并不会因为一个县长、一个市长被免职,就原谅政府在最根本环节治理上的无力姿态。
因此,官员被免职只能是「权宜之计」,除了引起其余官员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之外,并不能真正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关注事故多发地的官员群体和企业群体,解决最根本的官场环境和市场环境问题,严格依法办事,才有可能从根子上让临汾之类地方的走出困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