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的四十五岁现象
(2009-07-06 18:27:20)
标签:
积极心理学王薇华幸福法则四十五岁现象男性灰色心理病中年转型文 |
分类: 积极心理学 |
认知男人的世界之十
45 岁是男性一生中最关键的黄金交叉点,也被称为“中年剪刀”轴。在生理上男人的生命曲线显示从高峰开始跌下,而工作和家庭的负担曲线向上升,这两条剪刀状曲线的相交处正是45岁。
发展心理学将40-60岁称为成人中期——中年。男人在43岁到45岁时生理上将发生巨大变化,心理学将45岁定为青年和壮年的分界点。
英国和美国社会学家联合做的研究表明,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型曲线,青少年和老年幸福感最强,中年最弱,而大学时候正是幸福感开始降低的起点,“谷底”大约在45岁左右。
一个男人的手记:45岁了,面对镜子里日渐增多的白发,心里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家庭、事业、情感和孩子这四个箩筐压在肩上,深感男人活得很不容易。
45岁是男性实现事业与家庭目标最关键的冲刺阶段。随着新时代和新机遇的出现,男性和女性都对自己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正面临着进入中年的心态转型阶段。在一项有趣的调研中发现,所有年龄段的成年人都认为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事实也如此,如今的中年人更多地把自己视为青年人而不是中年人。
45岁已经有了一些中年人最明显的外貌迹象。人们往往腰身上增加了一些赘肉,体重增加,开始“发福”,头发灰白,男性鬓角的发际线开始退后,有些男性出现“谢顶”现象。这些是明显的生理特征变化,也反映在生理系统的整体运作方面逐渐变慢了。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路,冲劲、精力、体能都不如以前,人们通常更容易感到疲惫,而且从疲劳或疾病中复原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随着年龄增长,中年人的感情也变得老成持重起来。人们发现自己不像以前那样容易兴奋,但是也不是那么容易沮丧了。成年人的情绪不再像年轻人那样,一个小时之间会在情绪低落或兴高采烈之间转换,不太愿意去太热闹的地方,他们的情绪高潮不再那么高,低沉也不再那么低,而是表现得更趋于稳定了。
45岁的中年人在社会各种岗位上承担着骨干或中坚的角色。他们以较成熟的心理状态、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技能,弥补了自己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不如人意的生活变动或应激事件,给中年人构成了大量的心理紧张刺激源。
“45岁就不提拔了”为这个年龄段公务员的政治生命发展敲响了丧钟。
“挣钱养家”的传统观念使男性要面对职业和经济方面带来的恐惧和压力。还有购房、买车、托老带小、生活负担重、职称评定、子女上学以及就业等等问题。这些心理社会应激源导致一些中年人过早身患疾病,不良因素也诱发一些其他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焦虑、抑郁等。男性对自己体力衰退,性能力减弱的担忧要比女性强烈得多。有些中年男性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郁郁寡欢,焦躁不安,但他们自己又否认有任何心理变异。
心理学家称上述心理现象为“中年男性灰色心理病”。
健康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中年人的关注。人们开始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生活变得有规律了,也开始改变吸烟等一些不利健康的习惯,能够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懂得关注睡眠,保持体重。
随着父母退休、生病了、去世了。进入中年的许多人,还是在有意无意间不愿接受自己生命历程中由于年龄角色所引起的变化。一些不懂得适度劳逸、而超负荷工作的男人,往往是“英才早逝”。身旁的朋友及熟人有的已经开始患病。随着孩子长大,逐渐离开了家庭,中年人才开始意识到生命已经过半了。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变化,人的体力、精力都每况愈下,年轻时代的朝气渐渐丧失殆尽。很多中年人常抱怨:“我的生活越来越感到枯燥、单调而沉闷”,“从前工作令我振奋,现在我已经失去了冲动,以后的日子该怎么打发呀?”还有一些男人常常对他们已经失去的青春感到遗憾。同时也开始问自己:“剩余的时间我需要做些什么呢?”
中年转型是个困难时期。许多中年人正陷于人生进退维谷的僵局,不知道该怎样去摆脱这种刻板的生活。
摘自《幸福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