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口火山资源开发利用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口火山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研究,提出了以火山旅游开发为主导,以其它火山资源开发企业为辅助,构建火山产业。对火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政府主导、技术进步、文化发掘与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战略。
主题词:火山资源;火山产业;发展;海口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火山的国家,也是一个火山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这些火山资源主要包括:由地壳深部岩浆和喷出地表的熔岩冷凝所形成的火山石材和冷凝结晶而形成的金属和宝石矿产,由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的火山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由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等碎屑物和熔岩的风化土组成的火山土壤,以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火山矿泉、火山温泉和火山区高温岩体地热资源等。由于火山资源同属火山活动的产物,因此同一地区的火山资源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而开发利用这些火山资源的企业之间则存在相互的影响和制约。为使同一地区开发利用火山资源的企业实现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了组建火山产业的构想,并深入分析了发展火山产业的战略和具体措施,以为我国各火山地区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火山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海口火山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海口是我国第四纪以来火山活动最强烈、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计有6期12回次的火山喷发活动,熔岩面积达1000余平方千米。火山活动给海口火山区带来了丰富的火山资源。这些火山资源主要有火山地质地貌、火山石材、火山土壤、火山矿泉、火山热矿水和火山区高温岩体地热等,目前除高温岩体地热资源未被开发外,其它火山资源皆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
火山地质地貌
海口的火山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火山、熔岩隧洞、典型地质剖面和熔岩堰塞湖等。2004年1月1日,国土资源部批准海口市将面积约108平方千米的石山火山群规划建设成“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随后又批准“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与“湛江湖光岩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北海涠洲岛国家地质公园”联合申报“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随着“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和“中国雷琼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成功,海口的火山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必将得到更有效的开发。然而,火山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主要是用于开发观光旅游,已远不能满足当今旅游发展的需要。
火山石材
海口火山区主要为第四纪火山喷发的熔岩,由于其喷出地表后冷凝较快,未能结晶形成一些金属矿产资源,而是直接成为玄武岩、火山渣和浮岩等石材。
海口火山区玄武岩石材的开采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火山区至今还保存有许多完全用玄武岩石材建造的古村落、石塔、石牌坊,以及大量玄武岩打造的生产生活用具,如石磨、石舂、石碾、石缸、石盆、石槽、榨糖器具等。近年来,海口市区内许多建筑已开始采用火山石铺设路面和装修墙面,从而使海口逐渐显露出火山城市的文化气息。
然而,火山石材的大量开采,会对火山区地质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影响火山旅游的发展。
火山土壤
世界上知名的咖啡和葡萄酒大多产自火山区,火山区的水果也享有盛名,越来越多的人也由此知道了“火山灰土壤十分肥沃”。
海口火山土壤主要有玄武岩风化形成的砖红土、火山灰土和凝灰岩风化土。火山土壤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土质十分肥沃,适合种植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海口永兴的荔枝和菠萝蜜,石山的甘蔗,以及福山的咖啡等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一定程度得益于肥沃的火山土壤。
海口火山区熔岩遍布,石多土少,至今仍有相当部分土地未被开垦而成为珍稀的热带季雨林。近年来,由于大量开垦土地和开采玄武岩石材,热带季雨林的面积呈加速减少的趋势。海口火山区的热带季雨林有净化和调节空气的作用,被称为海口城市的“绿肺”,因此,热带季雨林面积的减少,会对海口火山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不利于发展火山生态旅游。
火山矿泉
海口市所处的海南岛北部火山区素有琼北承压水盆地之称。其中的火山岩潜水,是无污染的地表水或浅层潜水经过含有丰富矿物质的火山岩下渗、过滤、净化、矿化而成,富含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如偏硅酸、锶、锂、锌、碘、溴、钙、钠、铁等,其水质纯净,口味干甜,不需人工净化和配置,是大自然赋予火山区人民的一笔宝贵而巨大的物质财富。海南建省以来,通过开发火山矿泉资源所建立起来的海口饮料工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然而,由于大规模的开采地下水由于日常生活用水,已使得海口地区地下水呈漏斗形大幅下降,从而严重制约了海口地区饮料和酒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未能充分发掘产品的火山文化内涵,则是制约海口地区饮料和酒类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大量开采地下矿泉水,会造成地下水枯竭,严重还会造成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倒灌,污染地下水。
火山热矿水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在海口地区只要打一口深度超过700米的深井,便有热矿水自流,甚至喷出地表达数米之高,与自然出露的温泉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自海南建省以来,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深部热矿水含水层上部承压大幅下降和热矿水储量减少。这说明,应控制海口地区地下深部热矿水的开采,以保持其开采与自然补给之间的平衡。此外,应将海口地区地下热矿水主要用于旅游疗养开发,并赋予其火山温泉文化的内涵,以提升其经济附加值。
火山区地热
据钻井探测,在海口市以西的澄迈福山坳陷,井深1732米,井底温度为83℃;井深3200米,井底温度达147℃。初步地温研究资料表明,地温梯度在55~80℃/km,平均67.5℃/km,属中高品位高温岩体地热资源。海口火山区是整个海南岛北部距今最近一期火山喷发活动的地区,因此,在海口火山区完全可以找到更高地温梯度的区域,地温梯度预计应在80℃/km以上。赵阳生等人(2004)认为,海口火山区高温岩体地热开发具有比西藏羊八井和云南腾冲热还田更为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
海口火山区高温岩体地热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用于发电,还可通过人工冷热水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热矿水用于火山温泉开发,以实现巨大的综合开发价值。
火山产业及其发展战略
海口的火山资源包括了火山地质地貌、火山石材、火山土壤、火山矿泉、火山热矿水和火山区地热等多种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火山活动的产物,彼此间联系紧密。这反映在开发利用这些火山资源的企业之间则既可能产生相互的带动,也可能形成彼此的制约。如果这些企业能协调发展,不但能使火山资源得到科学配置和合理的利用,更能形成杠杆效应,产生巨大的整体经济效益。然而,开发利用火山资源的企业涉及旅游、建材、农业、饮料、康体休闲乃至能源等不同的行业,如何使这些企业协调发展无疑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我们通过对海口火山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研究,提出了组建“火山产业”的构想。所谓火山产业,就是同一火山地区开发利用火山资源的企业集合。为促进火山产业的发展,我们提出了政府主导型战略、技术进步战略、文化发掘和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1 政府主导战略
政府既是火山资源的拥有者,又是火山资源开发企业的总体管理者。这决定了政府在发展火山产业中的主导地位。火山产业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并给予大力扶持。
主导协调火山产业中各企业的联动运作火山产业的健康、稳定、高效发展,必须充分调动产业北部各企业及其相关主管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支撑作用,同时又必须兼顾各自企业的火山资源供给和经济利益。政府必须以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均衡效益最优化为立足点,主导火山产业中各企业综合、合理利用火山资源,做到协调发展。
主导制定火山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产业政策与法规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作为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的监督者,政府应从总揽全局的高度提出一些针对当地火山产业发展过程中具体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确立一套以促进这些解决方案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
主导监控火山产业发展规划
火山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套长远的发展规划,包括火山资源的保护规划、开发利用规划,以及火山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编制完成,并在政府的监控下进行实施,以最大限度避免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产业的无序发展。
主导扶持火山产业中的主导企业
火山产业中应确立主导企业和辅助企业,政府应积极主导扶持火山产业中的主导企业,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海口的饮料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在现今的火山产业中无疑占有支柱地位。但由于其开发火山资源的单一性(火山矿泉)和已经进入成熟期,因此并不适合作为主导企业。而应将火山旅游作为火山产业的主导企业。通过发展火山旅游,以带动火山产业中其它企业的发展,而这些企业的发展又可辅助或进一步促进火山旅游的发展,从而使整个火山产业得到大发展。
3.2 以技术进步促产业发展战略
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史清琪早在1996年就曾提出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四个方面: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改革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及增加新的品种;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1.提高装备技术水平
火山产业是以火山资源为开发对象的企业集合,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可以提高火山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效率。在火山矿泉水的生产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环保设备,还可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火山旅游方面,也需要科技与旅游结合,比如采用声、光、电高科技模拟火山喷发景观,火山防灾科技馆和火山科普馆也需要高科技作为支撑。
2.
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在火山旅游方面,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
3.
改革产品质量及增加新的品种
产业发展,根本在于产业中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要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必须不断改革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新的品种,形成具有丰富火山文化内涵的产品,乃至品牌系列。
4.
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制度、政策、发展战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它们又往往取决于产业的管理决策水平。因此,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源泉。
3.3 文化发掘和创新战略
通过对火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火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并没有对资源进行明显的或复杂的改变,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在赋予各种火山资源一种文化内涵,即火山文化内涵。所谓火山文化,就是指人类利用火山资源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包括火山科普文化、火山温泉文化、火山农耕文化和火山民俗文化等。广义而言,开发利用火山资源的企业都在创造火山文化。因此发掘火山文化,使火山文化不断创新,是发展火山产业的核心要素。
3.4 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以适应自然演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以保障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依为前提,以资源的永续利用为目标,切实做到对资源的长期明智利用。
1.
对于火山地质地貌资源,应通过建设国家地质公园,乃至世界地质公园,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最大限度保护火山地质地貌遗迹。
2.
对于储存性火山矿产资源,特别是火山石材,应以不破环重要地质地貌遗迹和生态植被为原则,实施有计划的控制性开采,尽可能降低资源的耗损率,优先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利用玄武岩生产“铸石”、岩棉、墙砖、地板砖等。
3.
对于具有可更新性的地下矿泉和热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不超过其更新速度和能力为原则,以免造成地下水大面积、大幅度下降而引起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而污染淡水。
4.
应鼓励和扶持对火山区深层高温岩体地热资源的开发。通过冷热水循环技术,既可发电,又可将余热水用于温泉水源,最大限度做到地下水资源的循环及综合利用。
结语
产业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简单而言,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或属性)的企业集合”。火山产业中的企业具有两个共同属性,一是所开发的资源同属火山资源,二是所开发(或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火山文化内涵的共同属性。因此,火山产业不同于通常“以提供相近商品和服务、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集合而成的产业。火山产业也不同于资源产业,所谓资源产业,是“通过社会投入进行勘测、调查、管理、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值和积累自然资源的生产事业”。火山产业的前身是相关的资源产业。
火山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实施政府主导、技术进步、文化发掘和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立足于火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企业的协调发展,共同打造具有火山文化内涵的一系列产品乃至品牌,以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从而实现“1+1﹥2”的整体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镇国,蔡福祥,韩中元等著. 雷琼火山[M]. 科学出版社. 1993.
[2] 史清琪主编. 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 经济日报出版社[M].1996.
[3] 史清琪等著. 技术进步管理工程——评价技术进步的理论与方法实践[M]. 中国数字化出版社. 2003.
[4]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 产业经济学教程(修订版)[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5] 马勇,周霄著. 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 科学出版社. 2003.
[6] 赵阳升,万志军,康建荣著. 高温岩体地热开发导论[M]. 科学出版设. 2004.
作者:王薇华1 ,胡久常2
(1. 中国地质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2. 海南省地震局,海口 570203)
本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商场现代化》2007年2月上旬期,总493期的“产业经济“栏目P382页发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