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文学情感诗歌朝圣 |
分类: 诗歌 |
■《朝圣》
天堂,毫无遮挡。太阳
高高在上。我双手合十,只身前往
我必须仰视,用最谦逊的目光
目光处,信仰翱翔在飞鸟之上
我曾走过的地方,身影被拉长
我开始祷告
我要让阳光温暖每一处情伤
并以佛的名义, 赐我力量
祷告中,春席卷而来
石头绽出了莲花,佛开始生长
我还要藉一时虔诚
喝一碗青稞酒和油酥茶
不为欢喜,只为皈依的愿望
至高无上的神啊,我无罪
今晚,我只想做自己的王
刊发于:《文学月刊》第55期、《长江诗歌报》第104期)、《祁连风》2012第3期、《北部湾》总第20期、《河南诗人》第17期
诗评:(周文武)
沉甸甸的诗句。看似平静的自述之下潜伏着巨大的冲击力。
而这种冲击力来自于经年的悟道及所产生的共鸣。
似一种苦苦的挣扎,没有声音,没有硝烟,却十分的艰险。
最后的结局:我是我的天使,我是我的魔。归于自我的平静,但不是一个轮回。
诗评:(龙的妹妹)
诗意的心灵朝圣者、途中的诉说——浅评丑乙的诗《朝圣》
认真读过丑乙的《朝圣》一首,说说读后的感觉。
天堂,毫无遮挡。太阳
高高在上。我双手合十,只身前往
我必须仰视,用最谦逊的目光
目光处,信仰,翱翔在飞鸟之上
我曾走过的地方,身影被拉长
“我”用谦卑的目光仰望着灵魂渴望皈依的明亮幸福的“西方极乐土”或“天堂”,心怀虔诚、态度谦逊,我仰望着高处我朝圣的灵魂“翱翔在飞鸟之上”,而“我”作为尚未进入天堂的朝圣者,我一步一步在地上走、在人世间走“我曾走过的地方,身影被拉长”——就像逆着命运的洪水行走,向后的风,拖拽着我的脚步、拉长了身后的阴影。这一节的末一句传递出朝圣者路途漫漫、艰辛跋涉的人生旅途背景。这一句话引申开去,有人生种种况味
……这一首诗的头一节,像一本人生之书的前言部分,交待了普遍意义上的朝圣者的在场和行走“途中”的姿态。
我开始祷告,以岁月为鼓
我要让阳光温暖我的每一处情伤
并以佛的名义,
赐我力量
祷告中,春,席卷而来
石头绽出了莲花,佛,开始生长
在人生的旅途,作者从“情”入手。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已经经历过爱情的创伤,我向神佛祷告、祈求,假以生命的岁月,求取“阳光”为我疗伤。我的祷告好像感应了佛,佛向我呈现春的扑面而来的气息,无心的石头顿悟“绽出了莲花”——暗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吧?“莲花”是佛家的意象,有谓“无量佛如莲”;是作者的心像。我心即佛——“佛,开始生长”。末句出彩:朝圣者心中的佛突然降临,佛不是先在的,是心中升起的;应该说,诗人创造了自己的“佛”。“佛在心中”或“心中有佛”,是做人的高蹈的境界。诗中的朝圣者是向佛奔去。“佛”是什么?佛是智慧、德行、慈悲的最高的成就者。佛,是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佛教的创始人、佛陀乔答摩·悉达多,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而“佛”的最高境界是“普渡众生”——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把这首诗比作一条河的话,它没有向前流畅,而是在诗中转身——
我还要藉一时的虔诚
喝一碗青稞酒和油酥茶
不为欢喜,只为皈依了的愿望
至高无上的神啊,我无罪
今晚,我只想做自己的王
诗中的角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徒,是一个诗人在“朝圣”:他穿着僧衣,向佛膜拜;诗中还有地域性的暗示“酥油茶”和“青稞酒”;诗人是向着高原上的“佛”走去——这是诗开始给我们的印象。这个朝圣者,他能够终生毫无迷惑地“朝圣”吗?“藉一时的虔诚”隐约告诉我们这个朝圣者并非在信仰的恒温状态、在朝拜仪式的持衡状态。而末尾诗人说“至高无上的神啊,我无罪∕今晚,我只想做自己的王”。佛,佛性,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佛的最高境界是“普渡众生”。诗的结尾,诗人却向佛告白,“至高无上的神啊,我无罪”、“今晚,我只想做自己的王”。这结尾,诗人并未真正皈依,他不忏悔,也不想成佛——“只想做自己的王”!
读到结尾我们才知道,这个朝圣者,他要最终寻找的只是自己的精神王国,找到有生、现世的落脚点、找到个人存在的价值,或说,今生活着的意义……
这首诗,因为有诗友推荐,我便取下细读。静读时,心中就慢慢被浸润。这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照佛家话说是“六根不净”的人世间的朝圣者,诗是意识流、心灵的诉说;但这个朝圣者的诉说,他是站在“朝圣”这一社会文化行为的背景上,他面对的问题是众生的问题,他追问的答案,存在于永世常新的生存之谜……读诗时,我们跟他一起面对苦谛,跟他一起行走、追寻和追问……因为诗中的观照是人类普遍的困境和问题,这首诗就不是一个人的自言自语,而具备了与人情感和思想沟通的基础和可能。
此诗,借关键词“朝圣”说事,而诗并非呈现真正的宗教的追随而是表现人性化的灵魂的朝圣之旅,诗的末尾一节转折,由“佛”到“人”……通过“朝圣”这个仪式,人或者朝圣者,能穿越三界最终到达自己精神的王国么?诗,对诗人来说,也是一种宗教么?
这首诗,还要分析什么形式或技巧吗?作者的意识流动、“朝圣”的中心线索、诗人内心自足的结构,等等。其实,这首诗我没有看到刻意的结构,我看到了“思想到哪里、语言就到哪里”,思想获得了它的形式;思和诗,是圆融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