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词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类似于中国的“鬼节”。
关于万圣节由来有很多种版本,其中最普遍的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已成为孩子们的节目,和年轻人的化装舞会。而社会对这个节日的活动也一直做着正面的引导: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们不做恐吓性的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架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应该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打扰。另外讨糖过程的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在这一天,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全然没有骇人之鬼魅色彩。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过分恐怖了,甚至会遭到有关方面的制止,媒体也会令其暴光,让公众指责。
万圣节的服装,也是万人万相,不是单调的大鬼小鬼了。有许多渠道教授人们如何制作万圣节服装.总之,万圣节已成为西方人一个很普通的季节性节日。有很多人将此看作秋的结束以及冬的到来。万圣节一过,人们就开始期盼圣诞节乃至新年了。
外国的万圣节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鬼节”,但又不尽相同。 在中国有四大“鬼节”之说,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被称之为“鬼节”,而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七月十五这一天了.
在中国,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它源于一个叫"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还传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都会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
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却得益于佛道两教。不管佛教还是道教,到了这一天,都会举行「普度」,以超渡众多亡魂。
在中国的江淮、江南一带,人们常把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都会鸣放鞭炮,驱鬼避邪。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恩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南北方皆是如此。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这也便是我们常说的"烧纸钱".
关于祭祖"烧纸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
传说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真正的鬼节一说,还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可能源自《帝京景物略·泡子河》云:“岁中元鬼节,放灯亦如水关。”清顾禄《清嘉录》云:“盖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鬼节,端午、冬至、年夜为人节。”民国九年姚裕廉、范炳垣《重辑张堰志》记载:“中元节,比户祀先,曰‘鬼节’。晦日,地藏王诞,家家燃香烛于地,或以木屑和油作团焚于门首沿阶,曰‘点地香’。或作‘盂兰盆’,以资冥界之无祀者。”到此,盂兰盆会和中元节便成了彻头彻尾的中国鬼节。
清明,也属"鬼节"之一,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都会祭扫坟茔,以寄托哀思.
清明祭扫坟茔和丧葬礼俗有关。据载,我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此无从祭扫。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祭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后汉书•明帝记》引《汉官仪》云:“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皇帝几乎是逢节便祭,一般官吏和普通百姓没那么多时间和金钱,便逐渐定格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届时,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民间也“田野道路,士女遍满,卑吏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坟。”到了唐代,祭扫之举已将寒食、清明合二而一了,时值春暖花开,可以挑担载酒,热热闹闹去上坟,清明不但是祭祀的鬼节,也成了踏青游乐的日子。
世上本无鬼,鬼自心中来.其实,原本“鬼”字最初并不是现在的意义,上古神话中更是难以见到死后世界的描绘。甲骨文中“鬼”本是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则进一步指出:“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我国第一部辞书《说文》中解释的“鬼,人所归为鬼”就是现在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涉及到“鬼”的的文字很多,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儒家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总还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龄笔下,虽有凶神恶煞般的厉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懂礼仪年轻漂亮的女鬼,所以,当我们读了《聊斋》之后,不但不会觉得鬼可怕,反而觉得十分可爱。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从来注重对祖先的祭奠追思。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西方基督教国家,现代科学已把人送上了月球,把火箭发射到了火星,但对上帝仍然笃信不移,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给已逝亲人烧几张纸看似土俗,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伦理内涵。这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同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同先人的一种沟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我们民族会找到更好的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纪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
(文字整理:丑乙 部分资料源于网络)


南瓜灯是万圣节最常见的饰物

万圣节之夜,人们戴着各种恐怖的面具,走上街头狂欢

一名装扮奇特的妇女在给孩子们讲述万圣节的故事

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这一天,必须给饿鬼烧钱施食,放灯照路.
在我国,"鬼节"时民间有放河灯的习俗

还有的地区,还保留着"鬼节"放天灯的习俗
无论是放河灯\放天灯还是烧纸钱,都寄托了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之情
http://wz.2000y.net/uploadpic/2005032304172090360.gif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