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日记 |
——游大同之城墙
二十年前我初到大同时,城里边断断续续的有一些土城墙,据说是明代的,因为年久失修,墙面上坑坑洼洼的,有许多地方被人们掏了洞,好像是放东西用的。看上去与城里的许多高楼大厦很不相衬。
http://s12/bmiddle/4080c05bxd4439a7d5d2b&690
登墙之路
记不清是那一年那一天了,自从耿彦波来这里担任市长,开始修复城墙。下面就是他为东城墙和阳门题的对联。
九万里云水翻腾英雄成败尽收眼底不过成者为王败者寇
三千年风雷激荡王朝兴废都在胸中无非兴也由勤废也奢
修复城墙费了很多周折,我目睹了整个过程,先是拆东城墙边的民房与楼房,接下来就是搬迁城墙边上的居民与单位,修好了东城墙就开始修南墙。这些天北城墙好像要完工,而西墙看样子还要等一些日子,虽然也已经开始修建,看样子至少得2013年底完工。因为有一个巨大的建筑要挪移,那是一座五六十年代仿照人民大会堂建的标志性建筑。来过大同的人可能都知道,以前是百货大楼,后来成了大同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三个单位合用的大楼。
http://s2/bmiddle/4080c05bx7ba05ca6bee1&690
南城墙上
今天是我这个寒假里最轻闲的一天,所以得空上了修复后的城墙上看看,我是从南门上去的,南门也叫永泰门,它的瓮城很特别我差点在里面没转出来,还是一些制作花灯的民工们的指引下走出来的。我估计新建的城墙要比原来的高,书上记载大同明城墙高14米,加上垛口高出5米,应该是19米,我觉得实际应该高过了19米。每条墙有12座望楼,还有角楼,这样计算,城墙修好她,要有52个望楼,不过我看见每个角墩楼前面又加了了望台,书上叫望军台,也叫控军台,就是战争时多角度策应的作用,不给敌人留死角。
http://s6/bmiddle/4080c05bxd443a101ca05&690
回首南城墙
从南城门“永泰”延墙我一直走,到了西门“和阳”,正赶上一个照像师给游客们讲城墙,他反复强调大同城内共3.2平方公里,真实的数据应该是3.27平方公里,因为东西墙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这一点以前就看过记载。听说北城墙也建的差不多了,但工作人员说还不能进,其实我已经走不动了,只是随便问问。
北门叫“武定”,现在我天天走的街改成了“武定路”。其实平日里我经常路过“武定门”修成好几个月了,就是上面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而西门“清远”框架已经完成,最终的建成要等“人民大会堂”移走才能完成。
走完南墙与西墙,我觉得腿有些痛,再加上,这些天因为单位里事多我累的腰痛,所以不想再多转悠了,我的旅游一卡通再过四天就作废了,心想着若明天有空再来。其实我已经在墙上看好了,南门正对着“善化寺”、“文庙”、“鼓楼”,西门正对着“法华寺”。法华寺旁边就是“九龙壁”。(西门正对“华严寺”)不过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去了也是走马观花,不走马也不行,因为不懂,就是天天住在里面,又能懂得多少呢?对我来说懂那些建筑又有多大的用呢?看看就足够了,毕竟有些建筑年份久远,它们能静观人间沧桑,而我是这几年看大同的变化,内觉欣然。
http://s7/bmiddle/4080c05bxd443a3660ed6&690
东城墙内
来的来去的去,城墙上游人不断,因为已是下午了,风越来越大,站在墙边的垛子旁,看城外高楼林立,车流不息。我突然又想起了城里,因为据说城里还要恢复原貌,现在我光知道正在建代王府。复古要怎样的经济财力呢?东有太平楼,西有钟楼,北有奎星楼,南边的鼓楼是不用建了,这不算多,要知道古大同城,有四大街,八大巷,七十二小巷,136条街,史书上记载是唐代风格。这也没什么,有房自然会有街,可是还有56座牌坊,24座戏台,50座神祠,最费银子的要数那些官府,比如,帅府、都察院、户部分司、各县治,公署等等,不知建不建。
风越来越大,我知道该回家了,家是最美的胜景。一切古旧的建筑其实在我这样的平头百姓眼中都是过眼烟云。也许在那些有年头的建筑看来百姓才是烟云呢。不管谁是谁的烟云,有句古话我们应该听一听“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造福大同人民,有一些不必要的旧址旧名,就不应该新建了,否则就是劳民伤财之举。不过,这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
http://s12/bmiddle/4080c05bx7ba05ed495eb&690
远近(东城墙外)都是新的
http://s7/bmiddle/4080c05bxd443dabe60c6&690
牌坊过后是文庙
http://s16/bmiddle/4080c05bxd443db30f25f&690
有白塔的地方是法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