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读者
(2013-01-12 17:48:18)
标签:
作者文革事实大作家不认识 |
分类: 我的日记 |
有爱买书的喜好,在书店里翻看的时候,若遇到看不懂的书,我差不多是要买的。
比如说,二十多年前,我在王府井书店买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到如今翻过N次了,还是看不懂。我以为,二十岁时知识面窄,学到的东西不多,等年龄大一些,理解力强一些,自然就看懂了。现在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真正用心学习的日子也就是那么十几年,上班以后认真钻研书本知识的时间很少或者说没有了。
因为看不懂,总是想看。比如说,文艺复兴时代那么哲学家、思想家的书,我几乎全有,可惜没通读过任何一本,还是因为不懂。再后来一些欧洲人的书,比如,萨特、叔本华、黑格尔等人的,读起来,也总让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反而是那些文学家,比如培根、房龙、卢梭的书就好懂多了,我所谓的懂也只能是字面意思,问题是前面那些人,我连字面意思也不清楚,这让我常常想,大概我根本算不上个读书人。
但我能算个读者吧,虽然有口无心。尼采老人家说过,最糟糕的读者像个不断掠夺的士兵。可能我就是,翻开书来用窃贼一样的目光寻找有无对自己有益能够用上的人东西,然后当成自己写作的道具。我想起,中学时写作文,因为常常无话可写,就看作文书,把好句子改一改,变成自己的,起初我还不懂围绕题目写,往往是好话用尽,到头来离题几万里。后来慢慢地学会找能用得上的东西,作文也就不怕了,反正是写作文时准备好几本参考书,七拼八扣组合成自己的。
过去有文贼的叫法,现在抄袭或瞟窃不那么叫了,对于一个无名小兵来说,更没人管,抄就抄吧。只有那些知名人士,比如,大学校长,成名作家,一抄就有人找麻烦。天下文章一大抄,你若有名就不行,得把你抖露出来,让人看看你的花屁屁。原来你也当贼啊,雅贼也不行,反正是贼。不过文贼一般不犯法,尽管有《著作法》,可基本上抄袭者没人能达不到刑事责任。因为,不是断章取义,就是改头换面,反正让你觉得好像是个熟悉的人,仔细看又不认识。就如同我中学时的作文,没有一句是抄的,那叫模造。
事实上,好的读者都是想取意取经的人,最坏的读者就是直接抄上去,我不算好,也不算坏,但很糟糕。有这几方面可以证明,一是仿写之后,常常忘记原文;二是看着人家的句子有新意,努力改成自己的好像意思也变了;三是把人家深奥的思想变成了简单的说法,就像个翻译工作者。
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我为什么要买那些深奥的书了。可恨家里读不懂的书越多,受得打击越大,不是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就是觉得自己总是在干小儿科的营生,郁闷着呢。最可恼的是有些大作家的东西,看了之后无法模仿,比如王蒙的,我觉得他写的东西很好,可想变化一下比登天还难,就好像他有七十二变,我只有一变,怎变也无法超越。对于我来说“超越”是个很可怕的词,因为无法超越会让人抑郁。许多名人患抑郁症是因为无法超越自己。我是根草,草根的愿望往往是超越他人,这很可能是草根与名人的区别吧。我不知道,名人未名之前,是怎么干的,可能他们也当过糟糕的读者吧。比如贾平凹,文革时写的作文就有点那种意思,这应该是一个作家成长的必经之路吧。
我想我成不了作家,一个糟糕的读者努力的结果最多还是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