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本身是犒赏
(2012-08-18 08:08:58)
标签:
宋体《大学》读书人大学章句精神家园文化 |
分类: 读书读史 |
有时候,心里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呢?我也说不清楚,反正觉得读书时乐在其中。后来我想来想去,读书只能是一种业余爱好。
读书就是一种倾听,书读多了就训练好的品性,让人过早地耳顺,然后谦逊起来。爱读书的人,没有不善于思考的,因为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胸怀,明白了生命如水,有高有低也快有慢,懂得了万事有得必有失。
读书也是一种吸收。过去人的思想,现在人的想法都在其中。让人明白,原来这个世上有那么多的聪明人,也有那么多的勇武者,有那么多的贤人,也有那么多的小人。是书铺开了历史的阶梯,是书荟萃了各个时代的精英。
读书更能让人充实。是书让人明辨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是书让自卑的人抬起头来,让失意的人走出低谷,让彷徨的人看清了方向。跌倒了,书把我们扶起来,脆弱之中书武装了我们。对于拼搏中的人,书会让会你充满自信。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书就是他的精神家园。爱读书的人很少抑郁,因为他善于交流。爱读书的人也极少孤独惆怅的时候,因为他有忠实的朋友。爱读书的人也很少怨天尤人,因为书让他明白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
好书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是宝物,离开它就好像失去了精神支柱。也难怪,许多名人因一本好书影响其一生。比如说,“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让一些遭受不济命运的人走上了自强不息的路,让许多普通的读者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读完一本好书,就好像完成一个旅程,途中有芬芳的书卷味引路,让我们尽尝了朝露的滋润和晚霞的温馨。
没有功利思想的读书人,最有灵气。有人说:“灵魂的药剂”。 随着岁月的加增,读书人的心胸渐渐培养出一股典雅含蓄的气质。这样的人读的书越多,心胸越开朗,不但能容人,而且能容物。
“开卷有益”这是从古至今读书人的共同感受。也有人说: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其实,不是所有的书都有益,也不是所有的书都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管读谁的书,如果不经过大脑思辩盲从地去读,那么你的思想就是被动、落后的。于是有人因“疑”而读,发现了问题,形成自己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思想。比如清代一个叫戴震的人,幼时读《大学章句》便向塾师频频发问、质疑,当他明白了《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大儒等许多问题之后还不罢休,就这样一路问下去,最终问成了大学问家。有人因“惑”而读,有人因“学”而读,比如茅盾少年时就能背诵红楼梦八十回,而鲁迅、冰心、叶圣陶在少年时代都是背诵好文章的“专家”。 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十分注重读书要和思考相结合。不读书,只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固然不行;光读书,不作深入思考,也不行。不思之学,学到的只能是个别词句,而非精神实质,那不仅徒劳无益,而且可能陷人于盲目,这样的读书,就有悖于读书的初衷了。
一天又一天,书一页一页地翻着。清风夏荫秋雨,一年又一年慢慢地读下去,翻过的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人心。事实上,爱读书的人,大多也是善于读书的人,“善”就善在选择上,“善”也善在他们知道,读书本身就是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