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不在此处

标签:
文化 |
分类: 随笔小品 |
http://s12/middle/4080c05bgc5d9cc9ea26b&690
“国学热”渐渐平静下来,事实上,许多事一开始就注定结局,因为做大做好任何一件事,有势场,也得有市场。
“国学”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塑造中国人的君子人格。这个传统在中国世代相传,延续几千年,可以说它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理想,也可以说君子人格理想是国学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历朝历代中对于社会秩序起到制衡作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中国社会文明的指挥棒。
然而,与传统的中国社会价值理想相异,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君子人格越来越没有市场的。在过去把子女培养成君子人格的人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安生立命的基本问题,而现在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或者说最好没有,因为它基本上不影响每个人的升官发财,人格不是技能,更不是资本。按照君子人格的要求,就要自觉遵守一些道德操守,这在现在不是作茧自缚吗?这样的人在社会中生存会更加困难,而做一个小人,既不会丧失任何东西,有可能在生活中顺风顺水,获得更多的实惠。
所谓的礼义廉耻,诚信仁厚,刚正不阿,这些东西都不能产生直接利益,所以人们弃之如敝屣。相反能产生利益的,哪怕是出丑,被人唾骂,比如艳照、炫富、甚至是被人包养,只要能产生轰动效应的任何举动都敢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正是人们对耻渐渐麻木不仁,导致一种反方向的社会文化——没有人想成当君子,也没有人怕做小人,只要有巨大的利益,怎样做都行。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没有君子的社会——唯唯诺诺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工作中上级就是官爷,哪怕是一个科长、主任,权威如同上帝,没有人敢对他们的错误提出异议,上下级关系成了奴仆关系。
“国学”是一个信仰体系,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可谓是问题多多,贪官污吏层出不穷,环境污染此起彼落,教育不公显而易见,医疗腐败到处都有。如果说这是个信仰危机问题,难免比较牵强,但谁不承认这是一个信仰危机的时局?也许谁都觉得“四书”、“五经”里面的东西可能都是好的,但如果用它们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有作用吗?也许有点,但作用绝对不会很大,因为文明不是一步登天的事,特别是在恶俗可能成为时尚趋势中,更是让希望变得更渺茫。
很久以前,因为生活在上层的人大多有君子之风,哪怕是穷困潦倒的人也循规蹈矩地效仿,更有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他们即使不是君子,也不敢以小人自居。现在都无所谓了,因为上层社会的人珠光宝气,宝马香车美女,除了让人们向往发财还能有什么想法呢?就拿尊严来说吧,虽然说人性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尊严是用某些东西换来的,比如钱财,权势或社会地位。所以人们不再顾及尊严,他们宁可先出卖尊严等到了一定的时候,再有尊严的活着,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格与信仰呢?
一个社会没有了君子,也有失去了优雅。你看,帅哥靓女满大街都是,影视明星,歌坛新秀,模特、国际国内的“小姐”,还有学术大师、名人、大腕、讲坛擂主,名嘴,名角……哪一个不是向钱冲的人?他们周身有金钱的光泽,却没有神精气朗的风范,他们身边有无数的追随者,却没有一个不是俗不可耐的人。
一个失去优雅的社会,无论怎么倡导“国学”只能成为一种希望,一方面人们已经不敢当君子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热情不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