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苏轼靖江苏东坡宋体最爱是谁情感 |
分类: 爱情故事 |
http://s15/middle/4080c05bg99eedf9ac66e&690
苏轼的最爱是谁?
——深爱是一种秘密
我觉得,《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写的最好的散文体传记。没事了我就翻翻,因为心中有个结——苏东坡最爱的人究竟是谁?
按照林语堂先生的考究,苏东坡最爱的人,不是他的结发之妻叫王弗,也不是第二任王闰之,更不人大多数人认为的红颜知己王朝云,而是他的堂妹。
爱一个人究竟有多深很难从语言中看出来,得看表现,因为深爱往往藏于心中,特别是在当时特别封建的年代,深爱更是一种秘密!
先说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九百多年来,在不同的朝代都一直被广为传诵着,也是文学史上众多悼亡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读这首词,那种情感、那种沉痛、那种深切,足以让后人也一样“泪千行”了!然后这只是当时当事的情感表达。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侍妾叫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苏轼最困难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无女维摩”。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为什么说苏东坡最爱的人,是他的堂妹?林语堂说:“堂妹的名字始终未能传下来,苏东坡只是称她‘堂妹’,或‘小二娘’。”
苏的这个堂妹,是他的初恋情人,而且终生对伊人念念不忘。东坡的祖父去世之后,他父亲远游归来,他的叔叔和家属也回来奔丧。这时堂兄堂妹有了机会相见,可以一同玩耍。据苏东坡说,伊人是“慈孝温文”。因为二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倘若是外婆家的表妹,便没有此种困难了。后来,此堂妹嫁与一个名叫柳仲远的青年。
在哲宗绍圣三年(1095)四月十九日,他的堂妹去世。她丈夫写给苏东坡的信报告这个噩耗,竟走了三个月。苏东坡对堂妹的钟爱这么多年一点也没有减少,这一点在他写给一个亲戚信中可以证明,因为那封信里他说一次旅行时未能到常州去看她,始终引以为憾。堂妹的丈夫柳仲远,是一个方正的贫儒,并未考中科举。苏东坡在给程之才的信里,提到堂妹的死讯,说自己“情怀割裂”,在给堂妹的儿子的信里,也说“此心如割”。用这类说法表示伤怀,在书信中虽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所表示的仍是很深的伤怀。
苏东坡在旅游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叁个月。在堂妹家盘桓的那些日子,东坡写了两首诗给她。那两首颇不易解,除非当做给堂妹的情诗看才讲得通。林语堂说:“当代没有别的作家,也没有研究苏东坡生平的人,曾经提到他们特殊的关係,因为没人肯提。”
在他流放归来途经靖江之时,堂妹的坟就在靖江,他虽然此时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他和三个儿子、一侄子,去到堂妹及其丈夫墓前祭拜。他第二次为亡者写祭文。可能是为堂妹写了一篇,另为堂妹夫写了一篇,不过从内容上看不太清楚,不敢确信。第一篇《祭柳仲远文》,先提到的是他妻子堂妹,然后才说:“结哦仲远,孝友恭温。”第二篇祭文更為真情流露,其中文句有:“我厄于南,天降罪戾。方之古人,百死有溢。天不我亡,亡其朋戚。如柳氏妹,夫妇连壁,云何两逝,不愁遗一。我归自南,宿草再易。哭堕其目,泉壤用尺。闽也有立,气贯金石。我穷且老,似舅何益……”
第二天,客人去看他,发现他侧身面壁而卧,硬咽抽搐,竟至不能起床接待他们。来访的客人之中有已故的宰相苏颂之子,以为苏东坡是为他的亡父而哭。苏颂亡时年八十二岁。苏颂家虽然与苏东坡同姓,却不是同一省籍。苏东坡与苏颂相识,已有叁四十年,但是若说他听他老友之死会伤心到如此程度,实难令人相信。并且,在前一天,苏东坡听到他死的消息时,也没亲自到墓前去祭奠,只是派长子苏迈去过。
他这种悲伤的原因,实际上可以从他给堂妹的两篇祭文都可以看出端倪,比如第一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一秀不实,何辜于神,谓当百年,观此胜振。云何俯仰,一螫再呻。救药靡及,庵為空云。万里海涯,百日计闻。柑棺何在,梦泪儒茵。长号北风,寓此一搏。”
当时去祭奠堂妹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11)六月中旬,祭拜完后,苏东坡的病越来越重,七月下旬苏东坡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