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多才也多难
(2011-02-25 07:37:55)
标签:
刘基青田胡惟庸朱元璋元朝文化 |
分类: 读书读史 |
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几乎与诸葛亮有同等的地位,有的地方说他甚至比诸葛更加神秘,善演阴阳八卦,能知过去未来,于是有人伪造的《推背图》和《烧饼歌》也记在刘伯温名下。史实的刘伯温确实是个多才之人,但他不仅不能“未卜先知”而且多灾多难,他和儿子都被奸人迫害致死。
刘伯温,名基,伯温是字。青田(今浙江文成县)人。 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父亲刘和曾作过遂昌教谕。刘基从小就聪慧过人“读书能七行俱下,诸家百氏,过目即洞其旨。”他游学燕京,在书市翻阅一部天文书,次日即能“背诵如流”。书店主人大惊,欲以此书赠他。他说“已在吾胸中矣”(《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他二十三岁中进士,被任为江西高安县丞〈副县长〉。因他对百姓 “有惠爱”,又“发奸摘伏,不避强御”,所以博得时人称赞,“以廉节著名” ;但同时也遭到豪劣的憎恨,“数欲陷之”。江西行省知他廉直,辟他为椽吏,又因议事不合,弃官归家。后又被任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和考试官,他又反复上书,论监察御史失职事,而被免职。因他初露头角,即以才华溢世而为人称道,省宪复举他为浙东元帅府都事,行枢密院经历、行省郎中等官。在这期间,他确是元朝的忠实臣僚,曾经帮助元统治者镇压浙江各地的农民义军。后来因反对招安方国珍,激怒朝中显贵,说他“伤朝廷好生之仁,且擅作戚福”,把他羁管于绍兴。他几乎被杀头。他虽然忠于元朝统治者,但却遭到他们的不断加害,当然使他愤愤不平。据《资治通鉴》引注《堵异》说他被“羁管绍兴时,感愤至欲自杀。门人锡里实抱持之得不死”。后虽又被起用,但因屡受当权者的排挤,“置其军功不录”,兼之各地农民起义纷纷,元朝己面临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在元朝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他又弃宫归青田老家,他在元朝做宫二十多年,多次被贬抑,多次弃宫。虽死心塌地忠于元朝,但腐朽的元朝就是不用他,这使他牢骚满腹,以致在青田老家期间,写了很多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政治和哲学见解以及“怀才不遇”的心情。如《郁离子》、《卖柑者言》等名篇都归入后来的《诚意伯文集》。
从1333年他二十三岁中进士步入仕途,后经几度弃官归家,一直到1360年他五十岁。这二十七年中本是人生历程中的最好年华,但刘基在这段本该大有作为的时期里,却是备受压抑,屡遭坎坷,一直是在彷徨和优苦中度过的。
1360年,朱元璋进军金华,攻克处州,派总制孙炎往返数次到青田礼聘刘基出山。他到建康见朱元璋,即“阵时务十八策”,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我有两敌,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地居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夫猎兽先猛,擒贼先强,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而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续资治通鉴》)这一大计方略。
在对付张士诚与陈友谅期间,朱元璋对刘基是言听计从,“宠礼甚至”。刘基赤心辅佐。明王朝建立后,佐命之臣很多,但“帷幄奇谋,中原大计,往往属基”(《纲鉴易知录》明纪)朱元璋亲口将他比作汉初张良,又在诏书中比作诸葛亮,可见他的功劳之大。但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只封了他一个三等朝官(太史令兼御史中丞),战争中受汤和指挥,李善长是当朝宰相,在平定沙漠后,大封功臣,刘基名列三十六位功臣最后一名。当然,朱元璋的胜利离不开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刘基是浙东人,不属于这个团体。李善长之后胡惟庸继为丞相。朱元璋曾对桂彦良说“基峻隘,不如卿也。”如此印象当然不会任他为相。洪武四年,因为对大封功臣不满的刘基告老还乡,史书上说朱元璋“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明史刘基传》)。
洪武六年,丞相胡惟庸诬告刘基认为谈洋(今温州市附近)这块地方“有王气”欲作墓地,是图谋不轨,“请加复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刘基曾反对过任用胡惟庸为相。这本来是个莫须有的罪名,但朱元璋很轻易地就相信了,立即夺走了刘基的俸禄,以示惩罚,刘基入朝谢罪,遂留京师,不敢回乡,他在京闲住一年多,忧愤成疾,胡惟庸作为丞相探视于药中下毒,刘基服后,病情转重,朱元璋这才让他回家。刘基回家后不到一个月就死了,终年六十五岁。
刘基被毒死,是在后来揭发胡惟庸逆谋一案时揭发出来的。另外,胡惟庸还曾唆使亲信沈立木把江西参政任上的刘基大儿子刘琏明目张胆胁迫将他挤入井中而死。胡惟庸飞扬跋扈到这种地步,什么事都能干出来,主要是因为有后台朱元璋的撑腰。当初刘基反对胡惟庸为相的话,如果朱元璋不对胡惟庸说,那么胡怎能知道?朱元璋曾对刘基说李善长“数欲害君”也能对胡惟庸说刘基的坏话,皇帝大概都喜欢挑拨臣下的矛盾,让他们互相争斗,他才好便于统治和驾驭吧。
刘伯温一生多才多学,他不仅在军事、政治、法律方面有重大建树,还在历史、哲学、文学、天文、气象、历法等方面有众多研究著作。但他还是逃不过“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