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李密黎阳宋体徐茂公武则天文化 |
分类: 读书读史 |
在反映瓦岗军和唐初征战的戏曲及故事里,徐茂公是位家喻户晓诸葛亮式的人物。真实的徐茂公不是个只会摇鹅毛扇的谋士,而是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和统帅。
《资治通鉴·唐纪十七》记载的徐茂公是这样的:“年十二、三时为亡〈元〉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阵乃杀之;二十为太将,用兵以救人死。”他是瓦岗军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唐王朝的主要军事统帅之一。
徐茂公即徐世勣(同绩),字懋功,后被唐王朝赐姓李,入了皇帝宗谱,又因避李世民的“世”字之嫌,改名叫李勣。原籍是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南)人,客居卫(今河南汲县)县。他家很富有,“多僮仆,积粟常数千钟”。隋末,当他随翟让到瓦岗扯起起义大旗时,才十七岁。
李密杀瞿让后“颇自骄矜”,“徐世勣尝因宴会,讥剌其短,密不怿,使世勣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徐世勣对李密和瓦岗军仍很忠心。李密兵败,因疑忌徐世勣会记旧怨,而不敢奔黎阳,西去投了唐朝;秦琼、陈知节等都纷纷投降了王世充之后,徐世勣却据着李密旧境,仍在继续抵抗王世充。后来李渊派魏徽代表唐朝和李密本人来劝说徐世勣归唐时,徐世勣说:“此民众土地,皆魏公(李密)有也,吾若上表献之,是利主之败,自为功以邀富贵也,吾实耻之。今宜籍郡县户口士马之数,以启魏公,使自献之。”李渊知情,感叹地说“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其纯臣也。”《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七》李密判唐被杀。徐世勣不避嫌疑,身穿孝服,亲自把李密安葬黎阴山下。徐世勣与单雄信友善,单雄信降王世充,王世充败后所擒,徐世勣请求李世民,愿用自己的官爵以赎单雄信的死罪,但李世民不答应。无奈,徐世勣“割股内以蹈雄信,曰:使此肉随兄为土,庶几不负昔誓也”(《资治通鉴》唐纪五)
徐世勣归唐后,几乎参加了唐初的每一个大的军事行动. 在消灭割据势力、镇压农民起义军、西战突厥、东征高丽等主要战争中,为李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英国公,世代承袭袭州刺使。
徐世勣是非常善于审时度势、知人知己的,唐太宗李世民临死时,对太子李治说: “李勣(即徐世勣)才智有余,然你无功于他。我死后,你不一定能驾驭了他,我先把他贬宫外调,如他马上去,我死后你可升用他为宰相。如他稍有不愿,就立即杀掉他。”徐世勣是非常洞悉这位最高统治者的手段的。当太宗无故把他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的最高位上拉下来,让他去离长安千里外的地方当都督时,他接到诏命,不仅没有怨言,而且连家都未回。立即出京赴任。
大概是他屡遭风波的曲折经历,形成了他的复杂性格吧,晚年他老于世故,一切以明哲保身为宗旨。唐高宗李治想让武则天当皇后,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们极力反对,和徐世勣约好面见高宗谏阻,可是上殿时,徐世勣却耍滑头诡称有病溜走了。等高宗单独召见他时,他却把改立皇后说成是:“此陛下家事,何必要问外人。”从而使高宗决意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非常感激他这位三朝佐命大臣对她的关键性支持。当反对立武氏为后的长孙无忌、诸遂良等都被处死时,而徐世勣却出将入相更加受到信任。有一次高宗问他:“朕虚心求谏,为何竟无谏者也?”徐世勣却献媚说:“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这两件事最受后人指责。
徐世勣活到八十来岁,死后唐高宗“登楼临送,望柳车痛哭”。让他陪葬在李世民的昭陵,并专给他建造了象征阴山、铁山、乌德山的三座大墓冢,以表彰他大破突厥和征薛延陀的功绩。
徐世勣之孙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兵败被杀,武则天“夷(灭)其族”。戏曲《徐策跑城》说徐世勣之孙是徐策,是武则天的丞相,这与史实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