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昭君长安匈奴汉朝呼韩邪单于文化 |
分类: 读书读史 |
昭君出塞的真正原因——积悲怨,请求行
http://s4/middle/4080c05bg9bf73a477913&690
王昭君,名嫱。晋以后为避司马昭讳,也称明君或明妃。她是南郡姊归人,十七岁被选入汉元帝后宫,数岁不得见帝,遂自请嫁匈奴,被呼韩邪单于立为胡阏氏(皇后)。
历史背景——匈奴讨好大汉请求和亲
匈奴自汉武帝时起,逐渐转弱,特别是从壶衍靼单于死后,内部争权,互相攻打,连年内战,根本没有力量再跟汉朝作对了,到呼韩邪单于时,匈奴分为南北两大势力,自相仇隙,对打起来,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打不过北匈奴郅支单于,就结交汉朝,想得到汉朝的保沪,并派他的儿子右贤王为人质伺候大汉皇帝。郅支单于怕汉朝帮着呼韩邪单于去攻打他,也派自己的儿子到长安去伺候汉家天子,这时的匈奴已只敢向汉朝进贡讨好,“各遣传子称藩保塞”,根本不敢与汉朝为敌,后来郅支向西域发展,逐渐强大,就又对汉朝不礼貌。要回了自己的儿子,并杀了汉朝的使者。汉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手陈汤就带兵直捣康居城,杀了郅支单于。呼韩邪单于听到郅支单于被诛,且喜且惧,赶忙上书汉朝,愿意亲自去长安朝见汉天子。这时已经和汉初的形势大不相同,汉初时是匈奴强大,汉朝怕匈奴入侵,采取了和亲政策,屡遣公主和亲,此时是汉强胡弱,呼韩邪单于求作汉家的女婿,是为了得到汉朝的保护,所以汉朝不必非嫁给公主,赏他个宫女就可以了。于是“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前汉书·匈奴传)。得赐一个宫女,就欢喜得愿作汉朝臣藩,为汉朝保卫边塞,可以想到当时的匈奴己与汉初的匈奴不可同日而语了,关于王昭君,《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得比较详细:“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几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生活背景——远嫁匈奴命运坎坷
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后命运又是怎样呢?据《前汉书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对王昭君甚爱有加,封她为宁胡阏氏皇后,重思是仅天子将昭君赐婚,从此胡(匈奴)国会安宁了。
昭君为他生了个儿子叫伊屠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遂王,但过位比昭君年岁大得多的匈奴单于并不是只有一个宁胡阏氏皇后,在娶王昭君前,已立有数位阏氏了,其中最受宠爱的是颛渠阏氏皇后和大阏氏皇后姐妹二人,这两位阏氏已经为他生了六个儿子,再加上其他阏氏,已有十余个儿子了,如后来也作过单于的舆,就是呼韩邪的第五阏氏之子。昭君只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不到两年,到汉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 平〉呼韩邪就病死于(汉元帝在昭君出塞后数月也死去),他死后,大阏氏的儿子雕陶莫皋继位,为复株累岩靼单于。这位小单于要将后母王昭君也继承过来纳为阏氏,于是“昭君上书求归,汉成帝赦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也”。她成了小单于的妻子后又生了两个女儿,昭君和小单于共同生活了十年,汉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这位株累单于就又死了。
后来“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按《后汉书》这段记载,是说昭君的儿子也在权势争夺中被人杀害了。杀昭君之子的这位单于,就是前边说的呼韩邪单于第五阏氏名收舆的。到汉平帝时,王莽秉政,又命单于派王昭君的大女儿到长安侍太皇太后。一年后即又回匈奴,昭君在匈奴生活了约五十个年头,死后葬于漠北,人们称她的墓叫“青冢”。
史实中的王昭君,即如上述。从上述史实看,昭君出塞,对当时汉和匈奴的民族关系说,确实起到了良好作用,因此玉昭君不仅受到汉民族的尊敬,更受匈奴族的爱戴,如传说昭君坟墓上的野草也是四季长青的,而且多处地方立有昭君墓,都说明了人们对她的崇厚感情,从这方面看,王昭君当然是幸运的,但从另一方面看,玉昭君个人生活遭遇却又是非常悲楚的,她作为良家女被帝王征召入宫,过着牢狱般的禁苑生活,后又作政治礼品被赠送给远处荒漠,风俗各殊的异民族,且是少女嫁老夫,能有什么幸福可言。老单于死后,又被作为“继承品”被老单于的儿子接收,过来,又成了小单于的妻子,母子名分的现实在精神上总不会是愉快的。且不久,小单于也死了,昭君是个不满三十岁的少妇,这遭受两度丧夫,且儿子又被人所害,自身异域,由于汉朝和匈奴双方的政治需要,又不能回归故国与亲人团聚,其痛苦心情可想而知。
戏曲背景——《西京杂记》攥改史实
到了晋代,道学家葛洪假冒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说:“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自持容貌不肯与,工人乃丑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籍已定,方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究案其事,画工皆弃市(斩首)。”又说:“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他于昭君出塞故事中,插入了因画工贪贿,才使元帝误遣昭君的情节。因刘歆是西汉大儒,又与昭君是同时代人,汉成帝时曾做过黄门郎,领校秘书,多知宫中秘事。所以人们对此一于史无据的情节信以为真。从此,毛延寿成了昭君的主要对立面而被后人咒骂。相比之下,昭君为改变自身处境而主动请行的史实,反而被淹泼了。
不过葛洪的《西京杂记》为后世许多关于王昭君出塞的戏曲添加了动人情节。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