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生前事迹平平
(2011-04-01 08:21:55)
标签:
关羽蜀汉《三国志》国士之风文化 |
分类: 读书读史 |
生前事迹平平
根据史料记载,关羽平生并未作出过什么惊天动和泣鬼神之事,陈寿的《三国志》,在《关羽传》里总共只用了九百五十一个字就写尽了关羽的一生。在这九百多字里,记述了关羽与刘备“恩若兄弟”,随刘备打天下“不避艰险”。他被曹操所擒,曹对他“礼之甚厚”,封其为汉寿亭侯,他为报曹恩,力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后为刘备守荆州,曾出兵襄、樊,“威振华夏”。但由于他“刚而自矜”,妄自尊大,致使“内外生怨”,上下解体,终归失败,不仅丢了荆州,还送了自己的性命。这就是关羽一生的主要业绩,如比而已。
遍查有关记载关羽的史料,关羽和三国当时叱咤风云的同时代人物相比,他并没有什么特别令人称道的地方。他只是一员武将,当然不能和苟或、郭嘉、周瑜,吕蒙、庞统等战略家相提并论,就是和同是武将的张飞、黄忠、张辽、徐晃、甘宁、凌统等相比,他也没有显出什么“超群”之处。
蜀将张飞当阳、长阪的快人快事,黄忠的定军山路斩夏侯渊,魏将张辽的威振逍遥津,徐晃的襄、樊破围,吴将甘宁的一战擒黄祖,凌统的津北救孙权等都是很有名的。这些战绩并不比关羽的斩颜良、擒于禁逊色多少。这些武将所表现的果敢勇猛,也不比关羽差哪些。陈寿在《三国志》里曾夸奖“羽报效曹么,飞义释颜严,并有国士之风”。这是陈寿站在曹操方面的看法,其实关羽的斩颜良报答曹操私恩是不能和张飞的“义释颜严”的重大意义同日而语的。若说“国士之风”,陈寿在《三国志》里也写了魏将徐晃: “有周亚夫之风” ,吴将凌统: “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关羽曾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汉寿是地名(在今湖南汉寿县北) ,东汉侯爵有县侯、乡侯、亭侯,亭侯是侯爵中的较小者。当时一般武将被封为亭侯者并不奇异。曾与关羽同事的张辽是都亭侠,徐晃是阳平县侯,比关羽的侯位高两格,张郃是都乡侯,比关羽人侯位高一格。可见,关羽在三国当时并不比其他名将有什么大的过人声望。
关羽死后被蜀汉后主刘禅迫谥为壮缪侯,“缪”字通作缪悖、缪乱等解",“缪”字并非美谥,在古书中“缪”常与穆字通用,但在《周书·谥法》中明明说“武功不成日缪”,“布德执义曰穆”。缪和穆在谥法中是各有各的作用,并不通同的。
三国群英荟萃,名将如云,美羽也只是其中名将之一,其勇武、威望以至爵位,在当时并不比其他名将显赫。
死后红运冲天
关羽生前虽只平平,但在死后却官运亨通守大受封赏。“关庙”对联有“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句,可作概括。关羽在东汉时被封为亭侯,爵位一般。到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对他大为赏识,提拔他为忠惠公,又因赵佶信道,还加封他为崇宁真君。到南宋关羽更加受宠,宋高宗赵构封他为“壮缪义勇王”。元朝君主虽系蒙古族,但对忠于蜀汉的关羽也大加青睐,元文宗时封他为显义勇武安英济王。到明朝更进一格,明神宗时干脆封他为关圣大帝。至此,由侯到公,由公到王,又由王到帝,关羽被一再晋升,可说已升至登峰造极地步。到了清朝再也无官可加,无爵可晋了,可是满清统治者不甘示弱,清高宗时,在“关圣大帝”前出给他加了“忠义神武灵佑”六字,到清宣宗时又给加了“仁勇威显”四字,全称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一排大串,美字用尽,不仅由侯到帝,而且超凡入“圣”。脱俗成“神”。清高宗乾隆帝还亲下圣旨为关羽改谥,批评撰写《三国志》的陈寿“于蜀汉有嫌”,所述“壮缪”之谥“并非嘉名” ,从今“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关羽头上的光环越加越大,到清代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先前他与二千多年的孔夫子平起平坐,一文圣,一武圣,圣人墓不叫“陵”,称 “林”,于是葬于洛阳城郊的关羽墓被称为“关林”,后来关羽又被西方世界的佛教寺院请去当作法伽蓝供奉,从此以后,孔圣人也只能望尘莫及了。
帝王们为什么如此推存关羽?因为他们太需要百姓的“忠”和“义”,选关羽当了代表。他渐渐成了忠和义的化身。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真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