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可以对读者发飙吗?

标签:
陈彤大新过眼烟云好书文化 |
分类: 随笔小品 |
作家可以对读者发飙吗?
粒粒风尘/文
新浪博客首页有陈彤的《女人的幸福到底与什么有关?》一文,她在说自己的书再版了,并介绍书的内容。可能是我读过这本书,里面所阐述的许多观点,早已有相识之感,所以我写下这样的评语:
“老掉牙的话题,最后只能是不着套,如果你陈彤幸福就不会写这个话题,写出来就是一种渴望。”
平心而论,这样评论有点不恰当,但是有原因。
关于幸福每个人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体验,各有各的感受,越是对别人谈幸福经验的人,越对幸福感到迷惑,生活中谁都在试图诠释幸福,但真正幸福的人是无言的。所以我说陈写出来是一种渴望,一是指她渴望幸福,二是指她希望书多卖点儿。没想到陈彤竟然很生气。她说:
“呵呵,所有永恒的话题都是老掉牙的话题。比如爱与生。照你的理解,一个谈论生的人,应该已经死掉或者快要死掉,否则他怎么会关注死亡?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人,一定是自己没有爱情,否则为什么去写爱情?一个对医有兴趣的学生一定是自己或家人生了绝症,否则好端端的怎么对医感兴趣?”
我认为,这样的话有失一个作家的风度。也不难看出她是生气了,否则不会写出“死掉”、“死亡”、“绝症”之类绝词绝话。
这篇文章有许多评论,大多数人都在唱赞美歌,大家可以去看看,唯独我说出这样的话,让这位作家生气了,不过她还不承认。我这样回复她:
“能得到大作家的加复(应为回复),很好,不过看起来有点生气了,哈哈。豁达点才会幸福。谈爱与生,是因为对被爱与死的困惑,对医学有兴趣的学生,是对病痛之谜产生兴趣。你的话有些绝对了,说到死,谁也会,死就是绝症,不要这样动不动生气,2010年没有过完,听说这一年有点名气的人都不怎么淡定,比如,郭德纲称徒弟“民族英雄”被反三俗,周立波嘲弄网络舆情获封“周自宫”,连腾讯都被360“逼”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再则,你不愿意看到,不同的声音,就把贴子删了吧,我不想看到你不高兴。”
陈彤说:“我没有不高兴啦。大新年的为什么要不高兴?”
过年,并不是高兴的理由。但网友们盲目的赞美就是。比如说,有网友看了陈的介绍就说“这是本难得的好书,一定去买本。”可他连看都没看过就这样说。这本书,陈彤提到一个重要看点——女人的幸福与男人有关。关于这一点,多年前作家斯妤说得好:“女人无故乡。她的故乡首先在丈夫那里,其次在孩子那里……”
女人一辈子都在寻找幸福,男人也是,其实,人人都在寻找。问题是你给大家指的路对不对?我不想在这里讨论幸福,正如有网友说“这是一个很深的话题。”
另外,再版并不能说明这本书就是好书,是不是好书,得靠时间来考验,得靠历史来证明,不用在这里自夸或宣传。过去人们讲作者应该对读者负责,其实用不着负责,因为时间谅解作者,读者也会原谅,历史很宽容。
现在出版社出书都是看人下菜,对于有名气的作家,出版社看到的是商机而不是作品的质量。他们一印再印,一卖再卖,只顾赚钱。书里面究竟有多少真知灼见不好说,是不是有让人浪费时间之嫌也不好说,看了这本书的人应该有权利说话,懒得说那也没办法,不想说也很正常,我是读者,说了就不行吗。现在出书的人多,看书的人少。许多人看书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因为人们已经不再对书的寄以厚望,不是吗?人人心中应该还存有一点点希望,希望遇到值得一读的书,问题许多看似畅销的书,不是什么“精神食粮”,而是“精神污染”。
要找到好书,就难免读一些无用之书,所谓无用就是那些平庸之书。作品是有生命的,绝大多数书只有很短的寿命,死在作者前头被人们遗忘,只有少数书才能活得年长,活在世世代代人们的书架上。但从古至今,最不缺少的就是过眼烟云的书和过眼烟云作者,比如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读好书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作者与读者在一起,灵魂地生活着。可是好书往往是沉默的,等待你读它的时候,才知道有了一次难得的经历。读好书就是一种自我发现,它不是一种灌输,而是更多的是共鸣。但看了这本书确实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当然这是我个人感觉,至于别人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所以我的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因为我是读者,请陈作家见谅,因为你是写给众人的。
有一种人追求成功,是为了能居高临下地蔑视别人。当然我不是说陈彤,至少她不应该是这样的人,但她的回复,真得有些差强我意。你不能说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作品没有很重要的联系,你也不能说有一种宽阔的作家胸怀对于幸福是不重要的!
注:我的评论及陈彤的回复都在第二页。前面点书名有那篇文章的链接。
http://s8/small/4080c05bg989a8106a9c7&690
点击可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