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新旧两套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后的思考
(2015-09-13 10:52:34)分类: 教学论文 |
2009年7月,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由《开心辞典》栏目推出的“开心学国学”节目开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不小的学国学热潮。看了多期的节目后发现,其实好多的国学知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都能学到。只要在当初上初、高中时认真听语文老师讲课,尤其是讲古诗文内容,那么凭借着当初所学知识进入全国总决赛的名次当中是小菜一碟。因为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但随着近几年语文课改的推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数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不得不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感到忧虑。下面我将对2006年前后天津市高中语文教材的新旧两个版本中的古诗文进行一下比较,并提出我的思考。
一、新旧教材古诗文数量的比较
2006年之前,天津市高级中学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共分6册,每一学年学习2册,在这6册教材中,古诗有43首,文言文有41篇,分布如下:
表一
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古诗文数量
|
古 |
古 |
||||
|
单 元 |
首 |
单 元 |
篇 |
||
第一册 |
0 |
0 |
2 |
8 |
||
第二册 |
0 |
0 |
2 |
8 |
||
第三册 |
2 |
35 |
2 |
8 |
||
第四册 |
0 |
0 |
2 |
8 |
||
第五册 |
1 |
8 |
1 |
5 |
||
第六册 |
0 |
0 |
1 |
4 |
||
合计 |
3 |
43 |
10 |
41 |
||
这84篇古诗文占6册书全部课文的50.6﹪,也就是在这6册书中,学生学习的课文有一半之多是古诗文。这些古诗文数量多,占据比例大,内容丰富,含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学习周期相等,这让学生对古诗文学得非常扎实。
而2006年之后天津市高中语文教材为新课改教材,它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2006年正式在天津市各高级中学投入使用,到现在已施行4年,名称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这套教材分为5册必修,5册选修,选修课教科书按 “诗歌与散文” “小说与戏剧” “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五个系列编写。
表二
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古诗文数量
|
|
古 |
古 |
||
必 修 |
|
单 元 |
首 |
单 元 |
篇 |
必修1 |
0 |
0 |
1 |
3 |
|
必修2 |
1 |
7 |
1 |
3 |
|
必修3 |
1 |
7 |
1 |
4 |
|
必修4 |
1 |
8 |
1 |
3 |
|
必修5 |
0 |
0 |
1 |
4 |
|
小记 |
3 |
22 |
5 |
17 |
|
选 修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3 |
30 |
3 |
18 |
合计 |
|
6 |
52 |
8 |
35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古诗仅22首,古文仅17篇,还不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古诗43首、古文41篇的一半。加上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古诗文之和(古诗52首,古文35篇)与旧教材的数量才大致相近。
二、对比后的思考
对于古诗文,学生本身就不太爱学习。一是因为年代久远,文言早已远离人们的口头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也不再作为书面语使用,时代语言上的隔阂造成学生学起古诗文来显得有些艰涩难懂;二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能背诵一两句古诗文中的名句就可以了,在写文章时能用上几句就算是有文化底蕴了,对能不能看懂文言著作,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了解多少认为无多大用处。而且对于文言文了解大意即可,学习它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因此学生们学习古诗文没有兴趣。
如果这时再在数量上减少对古诗文的学习,那对于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加深对祖国精神文化的热爱必然会存在很大的障碍;加之教学大纲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规定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种相关规定的单一化使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偏重于工具性、知识性而忽略了人文性要素,教师们最终会把一篇篇内蕴丰厚、隽永优美的文学佳作变成了学习古代语言文化知识的一个个范例。其结果只会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1、学习效果不理想
通过上面古诗文在每册中的数量及总数量的比较后,可以看出,新教材中古诗的数量得到增加,学习的单元也多了,学习周期缩短了;但文言文的总数量和每学期学习量相对于旧教材则减少了。而且在时间上,旧教材用三年时间教,而新教材仅有一年半的时间完成。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斯金纳曾提出强化理论。他认为,强化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无强化就没有行为塑造,而行为塑造是通过系列强化程序实现的。以旧教材中的文言文为例,文言文单元在每册书均有安排上,它应属于固定强化安排,文言文单元均固定出现在每册书的第5、6单元位置上,语文教学大概每隔15周就学习一次文言文给予一次强化。每次学习,所花费时间是其他单元教学时间的2倍,除了学习课本上要求精讲的8篇文章之外,还要做大量的文言文练习加以巩固,这又属于连续强化。等到讲完文言文单元进行其他单元教学时,也要隔一段时间进行文言文强化训练,这又属于变化比例强化。这样能使文言知识得到不断的巩固加强,学生也不会对古文产生厌烦。
新教材要用一年半的时间讲完旧教材三年要讲的课文,分开算,新教材每半年讲两本书,加在一起文言文才有6课,数量上比旧教材少了1∕5,内容上得不到强化;时间安排上,看似固定强化安排的时间缩短了,大约每隔7周学习一次,要学习3篇文言文,刚刚学得有点感觉时,却又马上换了现代文,那么学到的那点文言文因为生活语言环境的原因又丢掉了。这样实则是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对于古诗歌,旧教材只有两册书(第三、五册)共三个单元,43首,时间间隔较长;新教材必修有三册书(第二、三、四册)共三个单元,22首,加上选修书中的三个单元30首诗,按照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新教材诗歌教学安排还算是合理的,但是还是没有突出新教材的优势来,内容和数量上没有很大的突破。
再者,由于时间缩短、内容增多,课时量严重不足,这在客观上容易导致讲授古诗文时教师教学粗疏、学生古诗文学习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的后果,更难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积累。通过数量及时间的安排上可得出,新教材的古诗文学习效果不如旧教材好。
2、选材力度不强
新教材中新课文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新教材的指导思想为“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时,充分注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新教材的指导思想突出的是语文的时代性、工具性,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对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对学生储存传统文化底蕴涉及的内容却很少。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也可看出,无论新教材还是旧教材,古诗文的数量都不多,更何况新教材呈现下降趋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且一代一代传递性的朗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①民族精神必须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文章为精粹,而历史上优秀的文章又是借助高中语文课本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台湾、香港等地的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
大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6册,共有133课,文言文41课,占30.9%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册,共80课,文言17课,占21.3%
台湾:
《国文》(三民书局2002年修正版)6册共83篇课文,文言文57课,占68.67%,各年级文言文所占比例为:高一55%,高二65%,高三75%。
《中国文化基本教材》6册: 1-3册《论语选》》、4-5册《孟子选》6册《大学中庸选》,每周1节,三年文言文学习时间为76.5%%,儒家经典学习时间过1/4
香港:
中国语文教材,各年级文言文所占比例为:中一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岸三地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都不小,但比起大陆和香港的语文教材,台湾的国文教材内容更丰富,特别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而且台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要比大陆强。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们的重视与思考。
朱自清曾这样强调文言作品的学习:“我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②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丁帆这样说过:“古典文学和古汉语知识是中国文学和中国语言的立足之本,这个‘本’就是说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汉语的发展过程,不了解古汉语的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话,那么你对语文的掌握就不可能是一个高层次的掌握,只能是低层次的。”③
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对民族性的东西有所了解,而这个了解就需要通过古诗文。相对于现代汉语这个不到百岁的后辈来说,文言文才是一个蕴含着无限智慧的长者。通过学习古代作品,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学习古代诗文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作为新课改的关键内容——教材必须且应当加大古诗文的选材力度,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中国人在现代思潮的冲击下不忘掉“本”。
3、教材中选文的编排形式不合理
无论是新旧教材,其文言文编排顺序极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旧教材一至四册的文言文编排顺序依次是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等。五、六两册分别设置了《孟子》专题和《史记》专题。对于中学生而言,距离现代社会越远的部分越难理解。由明清文学(故事性较强的通俗文学)溯流而上一直到云蒸霞蔚的大唐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条光辉大道;而到魏晋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其路则已像山间羊肠,荒芜幽暗;再往上到先秦的古代文学更是浑莽玄妙、深邃、不可测度,其路愈加显出一种浩茫之相。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哲学散文,以《国语》《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历史散文,集中了上至宫廷王公下至山野草民的各种习俗。《诗经》则容纳了宫廷雅乐和民间的乡谚俚谣。屈原的《离骚》则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其中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祭祀礼乐等等,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既使作品带有独特的个性,也为后人阅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庄子》更是极言天地玄机、鲲波鹏云,气象万千,不可尽览。而新教材在编排顺序方面显得更是没有系统性,有种随心所欲之感。
表三
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古诗文数量
|
古 |
古 |
第一册 |
|
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 |
第二册 |
|
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 |
第三册 |
《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 |
宋代散文、明清散文 |
第四册 |
|
《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愚溪诗序》《赤壁赋》《逍遥游》《滕王阁序》 《柳毅传》《促织》 |
第五册 |
李白、杜甫诗歌 |
《孟子》 |
第六册 |
|
《史记》 |
表四
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古诗文数量
|
古 |
古 |
必修1 |
|
《兰亭集序》《赤壁赋》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禅山记》 |
必修2 |
《诗经》《孔雀东南飞(并序)》 《离骚》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归国田居(其一)》 |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
必修3 |
《蜀道难》《杜甫诗三首》 《琵琶行并序》《李商隐诗两首》 |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过秦论》《师说》 |
必修4 |
《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 《张衡传》 |
必修5 |
|
《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 《逍遥游》《陈情表》 |
作为教育教学主要依据的教科书,在编排形式上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心理,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对我们的语文教材而言,它应该是一门在时序上从后往前讲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由浅入深,才能渐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堂奥,才能真正感知东方文化浑莽、玄妙、气象万千的魅力所在。
其次,从培养学生文学情趣的角度来讲,目前教材的诗歌编排也不合理。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曾提到:“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 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由此看来,读诗是能够欣赏其他文学的基础。同时欣赏诗歌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挑战,其难度自不待言,但不能因为欣赏诗歌难而放弃转而去学习不需要多少欣赏水平的故事性的文章。
若想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提高其阅读水平,必须加大对诗歌的学习力度。而新旧两套教材均将距离现在年代最远的《诗经》《离骚》作为开篇之作,其理解的难度自不待言。《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离骚》是《楚辞》的压卷之作,是我国第一部抒情长诗,两类诗歌课下注释的字数是课文长度的五倍之多,带着这么多的注释去欣赏它,还能培养出学生的欣赏兴趣吗?这种编排顺序会让学生在刚刚接触古代诗歌时就感到佶屈聱牙、一头雾水,从而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诗歌热情。唐诗宋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距离现代也较近,我们应该首先从这些诗词中学起,并要多学、深学。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善,比起旧教材来诗歌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若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诗歌部分编写亟待完善。
4、古诗文教学上的思考
从五四提倡白话文以来,现代汉语只有百年历史,而我们的中华文明存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承载者这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载体就是文言文。所以说,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根基、宝库,学习文言文也是学习白话文的基础。香港著名学者董桥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点评:“‘先生之文,上穷远古,旁及异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语,苍然深邃,情致极焉’。鲁读鲁迅读过古书不少,从而‘知旧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于书卷气杂以斗士风采’。仔细阅迅的白话文,不难发现他笔下其实‘白’中处处有‘文’,可见文言真是白话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去阅读古文,也就不可能从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汲取丰富的养料,所以,古诗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王荣生的“选文”类型理论,我们可以将古诗文列为“定篇”来教学。作为“定篇”的选文,多是世界和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的”,它肩负着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定篇”的功能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王荣生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指出 “作为‘定篇’的‘选文’是直接的、原汁原味的被搬进来,并且成为该部分的其他教材内容的环绕中心;即学习课文本身就是课程目的,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诸如教学、写作训练等;也不俯就任何学生,不管他们生活处境如何、阅读情趣如何。”
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古诗文教学的意义,自觉的加强古诗文教学,以“定篇”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工作,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的理解领会古诗文作品。古诗文教学,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文言,第二层次文章、文学,第三层次是文化。第一层次是后两个层次的基础、前提,我们应自觉的把文言(字、词、句)教学放在第一位,注重诵读、梳理和积累。某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清障”“扫除语言障碍”等教学用语,反映了他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字、词、句”本身就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语文内容,本身就是语文;而不应该是清理、扫除、扔掉的“障碍”。当然,后两个层次的教学也将有助于学生对文言(字、词、句)的深入理解,并且我们要将文化的解读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毕竟是集中了我国语文教育界集体智慧编写出来的一部教材。我们这些战斗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以课文古诗文为基础,以扩大课外古诗文的阅读为辅,共同努力防止这一代人的文言水平下降,注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及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参考文献:
① 转引自《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
② 转引自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72页
③ 转引自桑哲《淡化文言文大家谈》,《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第6期
④ 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⑤ 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⑥ 蒋庆选编《中国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后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⑦ 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⑧ 俞发亮《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反思》,《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2期
⑨ 唐卫海刘希平著 《教育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⑩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