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了近一年,终于搬入新宅安家。五月末住进来,网络却直到几日前才通。其间一直没能上网,也没来过这里,上一篇影展的消息是在系办公室发的。日子忙忙碌碌,都是寻常中事。略作图说。
http://s10/bmiddle/407e2b754a9ecd5853e29&690
11届毕业展开幕
http://s4/bmiddle/407e2b754a9ecf2898d13&690
答辩之后
http://s15/bmiddle/407e2b754a9ed0a3975ae&690
毕业展颁奖
http://s13/bmiddle/407e2b754a9ed26b47c8c&690
毕业典礼后
http://s14/middle/407e2b754a9ed744b059d&690
从教竟满20年
http://s13/bmiddle/407e2b75xac579f57be8c&690
曲江流饮:20年后咱相会
树耀的邮件两个半月后才读到,他的核心意思在最后一句。贴出来不知道他介意不?
附:邮件原文(主题:《边缘》之后)
鲁老好:
有您亲笔签名的《边缘》,在我那书桌上放了已近半年。之所以放在桌上,是想随时都能拜读。结果却是,越放越不安,内心充满没有读完的愧疚,愧疚多了就开始“结石”,以至于每一次看到《边缘》的封面心里那块石头就像增大了一圈。
周末,小雨,无限凉爽,不需坐班,安静的待着。我报着“赎罪”的心打开《边缘》,并一气呵成,把她读完。我在里边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用“刮胡刀片”一样的笔锋绘制的自画像;也看到了这个理想主义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态度;还看到了相对于这些理想主义者的我们这一代人的轻浮和堕落。诗歌我不懂,您的学术研究我也不够资格评判,但《边缘》里边收录的那些日记让我感触颇深。看着“我总是需要付出比别人走更多的路,才能达到同一个目标”、“付出足够的努力并不见得一定得到收获”、“苦涩的面对成功带来的喜悦”等等这些句子,令我感到莫名的亲切,同时也感受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
里边有一个拿墨水瓶做煤油灯的细节我觉得挺好玩,勾起了我小时候的记忆。因为我小时候上学也自己做过煤油灯。还有您那砖头大小的小车也令我羡慕,回想一下,我小时候玩过的玩具能记起来的就只有木棍了。呵呵。
顺便,特想问一下鲁老,您是在想清楚之后才结婚的吗?哈哈! 面对婚姻,我们同样困惑。相信您能知道这里的我们是谁。
祝好!
树耀
2011年5月22日星期天写于办公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