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九要论》阐解一
(2008-12-18 14:59:12)
标签:
形意拳五官百骸九要论周身朱熹宇宙健康 |
分类: 武功武学 |
要论一
原文:从来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也。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必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可咸归于一本,事非必有然哉。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而外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连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联,前后相续,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沉静,寂然堪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手而则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询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终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才能豁然之蜡境,不费格物致知之功,始知事无难易,用功惟自进,不可等,不烦急遽,按步就序,循次而进,百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自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
阐解:本论的主旨是在于明理,也就是阐明形意拳是功、道一体的拳学。论中首先以宇宙生存论的观点说明自然界的变化,用“道”文化作为开场白,虽然在论中看不到所谓的“道”字,而是用了“一”和“气”两个字,虽然称呼不同,其实是一回事,“气”字出自于宋儒理学家朱熹,他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又称“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朱熹的“太极”、“理”、“气”、“道 ”,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
从“理”的角度上可以体认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由散到聚,由分而合的演化过程。虽然说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有着绚丽多彩的变化,错综复杂,变幻无常,但仍脱离不了它本身的属性,所谓的千头万绪,数之不尽者,仍有它本身的根源,也就是说,它本身的最初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朱熹说的“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的道理,我们就拿“水”来说吧,不管它变化成雾、云、露,甚而是雨,最终它仍会还原形——水;这就是“论”中的“散之必有其统,分之必有其合”。再如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还是平静的江河湖泊,甚至是涓涓之细流,它们虽然所表现的形态不一样,但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水”。也就是“论”中之“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的意思了。论中的随后两句“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可咸归于一本”,其实就是前面论句的重申,借用了宋儒理学家程颐和程颢的话,“散之在散,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从这种深入浅出的论述来看,就是让人们知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一贯性,是宇宙间的任何事物的必然结果。
从宇宙生成论进而影射到武术上来,实质就是阐明形意拳这门拳学与宇宙万物生化有着同样的道理:从练习内容上看有三体桩、五行拳、十二形拳等。如果细心地总结一下,从核心要素来讲,虽然形意拳拳法千变万化,无非也是些动作架势和用劲发力所组成,架势动作虽然各不相同,有万端变化,但是所练习的终极目的还是一个,概括起来也就是“形意合一”。形与意的统一就是人,高度灵敏的五官四肢是人的外“形”,高度发达的大脑器官及其思维活动是人的内“意”。正是由于人的形与意的统一体,人才成为宇宙世界间万物之灵,人才能够区别于其它生灵而感知世上万事万物。人如何能够内外相感,形与意如何能够达到高度的统一,靠的是先天真一之气,也就是环宇中无所不在“元气”的运行。而欲善养并保存先天之真一之气,必须通过锻炼,拳谱中讲“丹田亏则气不充,气不充则力不足,力不足则拳架空”。这就是“论”中所指“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的奥义了。
人体是一个由各种系统、各种结构、各种功能组合而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从头顶到脚底,其中身内的五脏六腑,筋脉骨骼,外的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等而组合构成的一个完整统一体,处理好自身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
”(人的整体)矛盾,使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各部分心理相容,运动时协调一致,也就是要求凡一动拳势,均意识(心意)为先,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以力催形。气贯丹田,通达周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发,出手投足要求三节相随,浑身齐到,周身上下完整一气,练起拳来动静分明,一动周身俱动,一静周身俱静,打出劲力,刚柔相济,气势雄浑威猛。做到此步时,正如论中所云的“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了。
怎样才能实现这自身的整体归一性呢?前辈大师们总结出以“六合为法”的技术要领,以六合联系人体的局部运动,以六合实现人体的整体运动。论中的“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到“前后相续”这段论述,其实就是讲解的三节相随及六合一体。心欲攻则意应领,心欲止意应敛,故意必须附之于心。气本源之于意,气之所使,以意领之,起落进退无不以意为主宰,以气行使,意欲动而气必至,意欲止而气必敛,意欲攻而气必发,意欲退而气必敛,意气固须合一。气之表现为力,以表现于四肢周身。气有督促之功,力有取舍之能,有气方有力,气顺则力可发,气、力固须合一。内动为外动之源,外动为内动之效,内动必须通过外动之体现,方能成其拳术合道、体用合一。动作一出,须手脚合一。手一伸,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胯催膝,膝催脚;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相互对应,相互依存。手一动,脚即随之,肩一动,胯即随之,肘一动,膝即随之。然而,形意拳中尚有心与眼合,心与身合,心与手合,眼与手合等,实乃周身之头与手,手与身,身与步,乃至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相合之说。要练好形意拳术,就必须达到一动无不动,一合无不合,周身内外,上下合为一体,五官百骸悉用其中的境地,这就是所谓形意拳的整体归一。
练习形意拳做到了整体归一时,还不能算是达到了技击术的高水平,要想做到攻守得法,战无不胜的境地,还要具备动静相兼,刚柔相承的本领。刚时的拳势勇猛凶狠;柔时的拳势精巧灵敏;该静的时候,做到心静如一潭止水,万籁俱寂;身静尤如山岳一般沉毅,如果是该动的时候,身如脱兔虎奔,势如雷击山崩,气势雄浑端严,出手则有闪电之速般的快捷。而且做到静时无处不静,身体内外、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是寂然而静的,心、意、气、力、头、身、手、足、肌肉等等,绝无丝毫之勉强的不静;动时是无所不动,完全达到一枝动而百枝摇,周身协调而无稍微的阻滞之碍,发动攻击时,尤如汹涛骇浪洪水涌流一般的气势,让人无可抵挡逃脱,辅以“雷声”相助,手随声起,声随手落,声如迅雷不及掩耳,势如闪电,一无无不动,一合无不合,动之不见形,一动即致。原论中的“若火机之内攻……
无暇思索”这几句就是专门讲述“雷声”的,其实就是惊敌之技,出拳发声,源于丹田,鼓荡于肺,震之于喉,出之于口,惊于敌心。历代的拳家们还赋谱以誉“奇兵千古仗先声,声里威风退万兵,就是痴情深不怕,迅雷一震亦应惊”。意思是说古人打仗也注重声威,声势可壮威风,使敌胆怯,就是痴呆的人,闻迅雷也都受惊,何况常人呢?能够做到这一步时,那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本领是没有什么怀疑的了。然而,能够达到上述功夫,不能是故意造作的,而是要将技法练到自然而然,随心所欲才可以的。而且还得要下一番苦功才能练出形意拳的上乘境界,以求形意一体,内外合一,构成形神俱备,周身通灵,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即一切行为动向都是无意之中自动化做出的反应,最真实最迅捷的反应。
形意拳是讲究“硬打硬进无遮拦”,但绝不是凭蛮力气愣打猛撞,而是按技法练出来的,不管对方是动是静,不借惯力,不借他力,是想打就能放的高度技巧和功力。也只有严格地按技法要求,去练得完整的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爆发刚(明)劲,才算真正有了发人的本领。进而再从技术分解中,去找缓动遂发,沾身纵力的柔暗劲;进而柔极自化,再追求周身通灵,哪沾哪有而至不意而发的化劲,这就是三步练法朴实的进阶之路。但是刚劲没练好就练所谓柔劲或是分阶段、单趟去练柔、化劲,都是无法求得的。论中的“不可蜡等,不烦急遽”就是告诫!只有“按步就序,循次而进,百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自不难联络”也。
论述至此的时候,“论”中用一个“气”字来作为总结的收尾,说这一切的所有内容,都是“气”在起作用。“气”真那么神奇吗?我们不应该对形意拳最重视的
“气”有所认识。所谓“气”,就是存在于人体各部分组织内的一种高能物质,它以先天的形式存在,以后天的方法补充,通过拳术内功的修炼,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增加这种物质在组织中的含量,增强生命活动,激发人体潜力。这种物质的大量积累与作用,充分改善了人体的内环境,强化了神经与器官功能,造就了强大的体能。从而该知道“要论”中说“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矣”的真实含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