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偶然的在一个大大的围脖看到转发了马继华的文章,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大陆的电信使用者,看到马继华的这些言辞,实在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而这篇文章更被新浪推荐到了部落格首页,但是我却要对马继华的言论中的不当之处作出一一反驳。
下文中的引号内内容为引用马继华原文内容。
“最近,关于智能手机的流量问题被广泛炒作,好像突然变成了又一个攻击电信运营商的绝佳缺口。从媒体的报道中,“运营商偷用户的流量”这样的词语被大量使用,一看到这个就让人联想到运营商的猥琐形象,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如此的“美化”运营商,也难怪中国的电信行业屡屡降价却仍然被高度质疑。”
首先,智慧型手机的流量问题会突出,而电信运营商会被大众及媒体指责,难道说是空穴来风,强加的罪名?若真是如此,恐怕有脑子的人都不会加入指责的行列,只有别有用心的人才会大张旗鼓的指责。之所以智慧型手机流量问题被媒体“广泛炒作”,难道不是因为这流量问题确实很突出,而这其中有多少是电信运营商的责任,有多少真的是因为用户本身的“无知”造成流量“不知不觉”的消逝?
其次,我也承认“偷用户流量”这样的措施或许欠妥,但请马继华先生不要搬出康熙字典或辞海来解释“偷”的含义。如果以这些层面来一一对应运营商有否“偷”用户流量,那似乎看来“偷用户流量”的措辞完全错误。但事实是什么?用户的流量在不知不觉中没了,甚至在莫名其妙的时间产生了流量,除了用户“无知”造成外,电信运营商们有否有责任或者说有否有“默默计量”?智慧型手机安装了APP,而有些APP会自动推送消息或内容,这无疑会产生流量,但是若用户关闭了所有这些推送,而在未操作手机时产生了流量,这责任又是谁?是用户?还是说赖给智慧型手机?亦或是电信运营商们的问题?!用户付费买来的流量在不知情、不是用户自己付出的情况下被人拿走,不叫做偷,是要叫抢?还是叫夺?亦或马先生有更好的用词?
第三,“中国大陆的电信行业屡屡降价却仍然被高度质疑”的原因是什么?使用GOOGLE也好,百度也好来搜索一下吧,不管关键词是流量也好,电信运营商也好,请看看有多少人在网路上发表了自己流量莫名溜走、有多少人在网路上发表了多收费、莫名收费的质疑,难道说这众多的疑问都是用户自身的原因?那请马先生解释,为什么用户明明没有定制的收费服务,却赫然陈列在用户的账单中,这样的事情如果是个例也罢,但请搜索吧,看看有多少这样的“个例”?难道,这不是中国大陆的电信行业被高度质疑的原因?中国的老百姓不该质疑他们?
另外,“屡屡降价”了,就不该被质疑?或者说,屡屡降价了,就应该完全信任?再或者,这屡屡降价的动作必须得到别人的噤声?为什么会被质疑,质疑的原因是什么,质疑的点在哪里,马继华先生有否考虑过。而作为当事人的电信运营商们,又有否真正的认真负责的从自己的内部原因来剖析。屡屡降价不等于不再被质疑。
而更不同意的是,中国大陆的电信运营商确实是“屡屡降价”,只是这屡屡降价后,仍然是全世界数的上名次的价格,拿最简单的黑莓业务来讲,在美国40美元可以不限流量的使用黑莓业务,但是中国大陆呢?恐怕这三家提供黑莓业务的电信运营商的资料马先生肯定有。请千万不要跟我说40美元折合人民币是多少钱。我拜托所有的人要有一个概念,你一个月赚取2000元人民币和一个美国人一个月赚取2000美元是一个数量级,你若折合成14000元人民币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99%的美国人不可能赚到这2000美元来中国花,而99.9999%的中国人也不可能赚到2000元人民币在美国花,他们都是各自在自己的国家消费。
马先生为电信运营商们背负的“罪名”感到不平,从三方面反驳,无非是说以下三点:
第一,用户自己操作不当造成流量丢失而不自知,更因为用户自己使用不当招致病毒导致流量消失。
第二,电信运营商收取的是用户实际使用的流量费用,而没有多收取。
第三,手机中安装各种软体应用是用户自己所为,产生了流量就要被收费。
最后,马先生还用不同的行业来类比电信行业所遭受之不平。
我想说以下几点:
第一,用户操作不当造成流量丢失,这必然是用户的原因,用户应当负责。但是,若100件用户流量丢失的案例中,到底完全有多少是因为用户自身原因造成的流量丢失?而为什么网路上铺天盖地的出现在关机时也产生流量的问题?这样的言论或说事情,马先生有否注意到?是不是说,流量丢失,全都是用户的责任?!而怪到病毒身上的言论在我看来是没有抓住本质,把责任推卸掉而已。
电信行业的逻辑自不能应用于银行,因为一个是电信行业,一个是银行业。当然,银行业有它自身的问题,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可是若依马先生的逻辑,同样是人类的男人是否应该生孩子。请不要怪我“矫情”,因为标准本来就不一样,责任亦不一样,电信业就是电信业,银行业就是银行业,他们从事截然不同的领域。
第二,马先生让媒体质问用户的流量是谁拿走了,而不是质问流失的费用被谁拿走。这本身就是逻辑混乱。因为流量=费用。弄清楚流量的流失是为什么,自然就知道用户的钱该不该收。产生流量就是产生费用,流量因何产生,就是关键。媒体的质问一点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流量的来源,自然就搞清楚这钱电信运营商该不该收取,若流量产生的原因来源于用户自身,那该收取这费用。若这流量是因电信运营商的计量系统产生问题而凭白无故产生,那发生的费用若被收取,是什么?
“媒体一方面要求运营商开放,不要企业管理社会,另外一方面却要让运营商肩负法律权力去管辖网络服务行为,这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媒体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运营商就该开放,尤其是备受质疑的计费系统、计流量系统的开放,包括独立第三方的监督监管。运营商更必须肩负法律责任管辖网路服务行为,因为它提供了网路服务,它就要对此负责,否则请关闭自己的这种服务,你提供了服务,收取了费用,可你不负责这服务恐产生的错误,又叫什么?
第三,用户确实安装了APP,但是若证明所有问题都不是因用户安装APP或APP操作产生了流量,可实际发生了计费流量,试问,这情况算什么?
第四,马先生拿众多行业来类比电信行业,但是,正如我前文所述,不同行业的服务范围不同、标准不同,所以请不要拿这些不同行业来类比,银行业不需要计流量,而电信行业亦不需要数钱。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普通的电信行业用户,我之所以写这些,是因为想要说明,电信行业之所以被诟病,是因为其自身存在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计费、计量系统上。而作为中国大陆的国有企业,其本身绝对处于强势地位,而用户自然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发生了问题,举证维艰,这是电信行业被媒体质问,被用户诟病的根本问题。若一个人有问题,可以看做个案,但若一群人发生相似的问题,这就绝不是个案,也绝不是个别人“别有用心抹黑”了。
本文的内容,经过二表哥的修改、通顺与别字纠正,感谢。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85ZH00SIGG.gif
以下截图来自马继华先生之部落格原文:
http://s5/middle/407a419fta4b58a1c6c64&690
http://s15/middle/407a419fta4b58a2f2eae&690
http://s2/middle/407a419fta4b58bd4514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