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策略

(2015-11-02 20:37:42)
标签:

教育

语文

分类: 教研

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策略

怀宁县教研室 张斗和

 

摘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文本解读者,怎样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递”给学生,是需要一些策略的。文章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策略,包括在“干预”下转化、在“讨论”中达成、在“直给”中存疑,明确提出一对相对的概念——“教师文本”和“学生文本”。文章最后指出,由于教师策略与执行等关系,“教师文本”与“学生文本”之间最终会形成层级高低的几种不同后果。只有运用理想的策略,才会有理想的“传递”过程。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策略

 

了解文本解读的知识,掌握文本解读策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教师能够成为一个“理想的读者”,不仅能解读出切合文本的“本意”,还能创造性地解读出文本的深意和新意。也就是说,教师在作者文本和编者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和创造,最终形成自己的文本——教师文本。

但,这不是最终目的,从阅读教学的视角出发,这才刚刚开始。因为,教学文本是由教师文本和学生文本组成的,而如何形成学生文本才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关乎阅读教学的质量。

我们常讲,一个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浅决定了他的课堂教学的深浅,优质的教学缘自优质的文本解读。但是,话又说回头,优质的文本解读并不能自动生成优质的教学,它只是能够产生优质的教学一个必要的前提,一个有效的动力资源。

特级教师王君说得好:“文本细读,是属于教师本位的。而课堂教学,是立足于学生本位的。把解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和程序,这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

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渡过这“千山万水”,进入到文本的大千世界,到达甚至超越教师解读的层次,形成个性鲜明的学生文本呢?

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更是每个一线教师无法绕过的实际问题。

在教师个人作为解读者,完成对课文的深度解读或个性解读之后,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引领学生的阅读呢?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之中,教师有没有确保学生的自由解读呢?作为课堂教学的集体解读,究竟是呈现教师解读的结果还是师生一道重新探索文本的意蕴,完成解读的过程?向文本提问权在谁的手里,最终由谁做出回答呢?这些具体而微的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情和文本,选择和运用恰当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实现教师文本和学生文本的“传递”和有效转化。

一、在“干预”下转化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学生在阅读一个文本过程中是有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认知过程,这个新的完整而有效的阅读也许可以视为一个“平衡→(干扰)→不平衡→(同化与顺应)→再平衡”的过程。当学生怀着某种期待阅读一篇文本的时候,如果没有老师的指点,那么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不会被打破,他们只会在旧的认知结构中打圈,但认知结构因为没有大的干扰,也就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更不会引起质变。1

因此,这时教师必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遭遇干扰信息,遭遇他们用旧结构不能解决的信息,让其不得不在努力用旧有知识结构“同化”这个信息的同时,尝试着改变原有结构,去主动“顺应”这个信息,完成一次学习的“质变”!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而教师的“干扰”成为学生认知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换言之,教师设置的环节也好,问题也好,活动也好,直接影响到“干扰”的质量和效果,最终也决定了学生文本的高低。

举个例子说明。我们来看王君老师执教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时是运用怎样的策略来“干扰”学生,从而达到逐步实现、慢慢渗透自己的深度解读成果的。

第一步,抓住“活命”二字作文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并以此支撑全课,激发学生思维波澜,打破学生对文本认识的现有的结构。

第二步,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多管齐下,尽一切所能化平淡文字为真实生活情景,把学生先驱赶进去,然后让他们欲出不能,欲罢不休。让他们成为老王,成为杨绛,去亲身体验。让孩子们渐渐自觉地沉入词语,通过倾听文本的细微声响,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在无痕的语言训练之中打开文本的意蕴之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王君老师针对文本中五处语言关键点,设计了五个多样化的诵读情景,引领学生从语言出发,又回到语言:

1.让孩子们成为老王自述身世:理解老王被社会遗弃的痛苦。

2.老师演杨绛,学生饰老王,创造性对话:理解老王没有家人的孤苦无依。

3.让孩子饰看客,创造性“演说”社会闲人对老王的挖苦讽刺:理解社会对老王的凉薄。

4.演读老王和杨绛的对话:理解老王有“房”无家的痛苦。

5.诵读文中反复出现的“只”字,感受老王的走投无路。

第三步,发掘空白,生成辩论:老王死后,杨绛没有问,是没__问?引领学生回读课文,进入两难境地,让他们在无法抉择中去必须抉择,在必须抉择中去感受煎熬。然后及时补充背景知识,震撼他们的灵魂,思维重新启动爆破。

第四步,出示老师自己的阅读作品,既是点睛,更为开启,以求推进高潮升华思想,为未来的思考做好铺垫。 2

这样,层层深入,有序推进,既让学生顺利地进入文本,和老王相遇,和杨绛相通,又毫无障碍地完成了自己解读成果的有效转化,从这两点来看,王君老师这堂公开课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王老师的所有“干扰”策略和问题,都是为了达到顺利“转化”而设计好的,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预设的刚性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课例,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都在课堂上“这样”实践,来努力完成由教师文本向学生文本的“对接”。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老师。因为教师的深度解读毕竟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解读,教师反复研读、创造性地深解、新解的成果,如果想要在短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获得,也就不敢真正地开放课堂,而只能严格地在预设的程序中进行操作。

二、在讨论中达成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因此,课堂上教师文本向学生文本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其积极能动性不容忽视。

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从理论上可能会形成几十种学生文本,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浅显的、偏离的、简单的文本解读会被个性的、深刻的、带有创造性的文本解读所同化,最终会形成学生文本的“集体版”:以一种为主的解读成果或者一二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多元化解读成果,而教师文本往往“融合”在学生文本之中。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它不仅需要教师的引领,更需要教师的机智,需要学生的有效合作和碰撞交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相对于同一文本,因为审美能力、审美愿望的差异,每一个学生所获得的审美体验肯定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体验表达出来,供大家分享,让大家在相互的交流中获得启发,获得更为丰富、更为充实的解读。同时,为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发表的看法来辨别学生是否进入文本,把握文本是否正确,个性解读是深刻、新颖还是有所偏差,并根据学生的意见,迅速做出判断,肯定有创意的解读,对有所偏差和疏漏的进行必需的拨正,并有意识地向着“理想的解读”引领和逐步靠拢。

当然,要想形成个性化的学生文本,就必须把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引向深入,引导学生选择那些重要的问题来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以此为突破口,进入文本的“底部”,从文本中去寻觅,从文本中去发掘。

例如,特级教师李镇西指教鲁迅的《孔乙己》,为了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不懂的问题。学生一连串提出了几个问题,但都是些停留在文本表面的问题,当一名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李老师抓住这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接下来,他紧扣“大约”、“的确”两个词语进行挖掘和分析,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而让学生获得生动而丰富的“阐释”,最终形成自己的文本解读。3

三、在“直给”中存疑

新课改倡导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协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有时也需要教师的“直给”,需要教师和盘托出自己的文本解读结果,直接讲解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他们都必须直接阅读和欣赏作品文本,通过文本的语言感受和理解它的思想或感情”,“教师不但要懂,同时还要有超于‘懂’的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细致、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课文”。4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的“直给”是需要一些条件的。王荣生教授说过:“先内容,后方法;为内容,定方法。”这里的因果关系,我们一线教师要把握清楚。因此,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学文本,或者面临一个特殊教学情境,“直给”才是一种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

比如,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在上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就是采用“直给”法的。他说:“对文本有深入理解后,决定采用串讲式。一面读一面讲。一面讲文本,一面结合内心的感受,联系我的经历,把自己放进去,把我们的时代放进去。”5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直给”,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解读的方式、展示一次思维的结果而已,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接受和赞同老师的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相反,教师要做到在“直给”中存疑,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样,“例子”引领在前,思维风暴在后,效果往往出乎意料。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以上列举了几种“转化”方法,只是为了表达清楚和方便。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哪一种,常常是几种方法同时运用。就结果这个维度来看,由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执行力等因素的差异,教师文本向学生文本的“传递”会出现“增值”或者“减值”,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最上是学生文本高于教师文本。在课堂教学和对话中,学生完成了对教师的超越,出现了精彩的课堂生成,形成了基于教师文本又优于教师文本的理想结果,这是课堂阅读教师的最高境界,也达到了古人所讲的“教学相长”境界。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教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智慧碰撞,生命涌动,师生一起阅读,一起探究,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次之是学生文本和教师文本高度的吻合。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相应的策略和活动,最终完成了文本解读的“传递”任务,把自己文本解读成果溶解在师生的对话交流活动之中,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再次之是学生文本浅于教师文本。可能是教学设计出现偏差,也可能是教学策略不对头,还可能是学习主体学生这方面出了问题,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出现梗塞,信息不完全通畅,连教师的预设任务都没有全面达成,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但不够深刻,有所得但收获不大。

最下是没有形成学生文本。“质本洁来还洁去”,文本怎样来的又怎样去的。教师所教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一望可知的。表面上教学过程顺顺当当,教学气氛热热闹闹,但实质是没有产生新的教学内容,这样从表面到表面,滑来滑去,学生上同不上一个样,自然没有形成“新”的教学文本。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自然会追求第一种的理想结果。但是,理想的结果来自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次奇妙的探索之旅。只要我们在失败中逐渐摸索,在借鉴中不断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听见生命成长的蛩音。

参考文献:

1.干国祥.深度阐释之后——评郭初阳《珍珠鸟》课案[J].人民教育,2005.05.

2.王君.“活”出高贵的生“命”——《老王》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09.

3.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111.

4.王富仁.教材·教参·教法[A].见:王丽.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8.6379.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5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追悔中现母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