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敬伟微博
张敬伟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818,447
  • 关注人气:26,7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山”痛并娱乐着的暑期狂欢

(2010-07-15 06:21:38)
标签:

杂谈

    冯小刚、徐帆、李晨、张静初等“大地震”的主创在结束了下午的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的献花活动后,晚上在唐山体育场进行了全球首映仪式。当晚的唐山人可谓倾城而出,1.5万人集聚一堂,为了观看这部描述他们历经23秒天灾之后经历了32年心灵重建的《唐山大地震》。(14日《南方都市报》)
    暑期档迎来了《唐山大地震》(下称“唐山”),首映式自然选在了唐山。关于该剧,坊间早就有各种传闻。无外乎,冯小刚要夺5亿票房,23秒灾难3D耗资超过好莱坞巨片《2012》,植入广告等等。显然,前期文宣,着眼点还是锁定票房。这很正常,不求市场和票房的导演和电影,和市场经济是不兼容的。无论多么悲戚和宏大叙事的电影,一旦走入院线,幻化于大银幕上的声色场景,总归是娱乐产品。
    观众走进院线,更多是被映前文宣的噱头所诱惑招引,甚至就为了那23秒的特技镜头。这样的心理,和曾经的悲剧似乎格格不入,但对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人而言,就是这样。所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因此,“唐山”就是一部电影,制作方没有必要把她赋予太多的意义。更不必矫情地以所谓“常使观者泪盈巾”的方式宣示着什么。事实上,哪怕是最拙劣的影视剧,也能释放出一种叫做“感染”的力量,让人通感于剧情中。故而,观影者对“唐山”剧情的痛是客观的,泪流满面也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哭”就意味着“唐山”的成功。只能说,观众在复杂的情绪中,完成了痛并娱乐着的一次观影经历。而这,也是“唐山”制作方最亟需的市场反应,连同映前文宣,构成了冯小刚导演期望达到的暑期狂欢。
    这个狂欢的主题就是实现5亿票房。因为唯此才能验证小刚是此前各种口水战的胜利者,才能成就其暑期档国产电影霸主地位,才能使他的《非诚勿扰2》凝聚市场人气,在激烈的贺岁档竞争中占得先机。  
    无可讳言,冯小刚是最懂得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心理学的电影导演。在“唐山”这部片子里,他综合了美式特技的大片主义、中国色彩的抒情主义,植入广告的功利主义,甚至在影片悲情中还不忘插入逗你一乐的喜剧色彩。这就是冯小刚,他和很酒神重色彩的张艺谋和很文艺重情调的陈凯歌完全不同,他谙熟曾经流行的京痞文化,成功于都市题材的贺岁影片,他不惮于在频繁的从影试验中发掘自己的能力,更不时利用自己的大嘴巴获取圈内和民众的聚焦和关注。在中国电影的江湖中,相比张、陈二人,冯小刚是天马行空式的大佬。
    正因为是大佬,小刚的情怀也就和群氓众生显得不大一样。一方面,他能用剧情演绎,细节描写,把众生惹得一片片大哭;另一方面,他又用提高票价的方式,让观者增加动情恸哭的成本,为了票房而毫不手软。于是,“唐山”就成为一种博弈,一种电影主题被弱化,派生话题成为焦点的博弈。不管是冯小刚还是观众,也都乐于在博弈中实现双赢----冯小刚赢得票房,观众获得娱乐附加值。就像世界杯,末了主角不是西班牙和荷兰,而是德国水族馆里的“预言帝”章鱼哥。   
    “唐山”对所有中国人而言,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哪怕是对当年的亲身经历者,岁月也已经愈合了他们的心灵伤口。此时,“唐山”无论故事多么感人,场景如何震撼,但总有揭开伤疤的嫌疑。何况,冯小刚早就设定了票房目标,观众的兴趣除了特技和哭,还有对植入广告和票价上涨的口诛笔伐。所以,“唐山”的带给观众的“痛”是肤浅的,让导演乐和众人狂欢才是现实的。

本文刊于15日时代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