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请隧”辨析
(2014-06-18 17:52:35)
标签:
文化 |
隧是一种什么样的礼制,让周襄王如此敏感?杜预注: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候皆悬柩而下。
杜预说的是两种墓葬形式,兼有墓道与墓室的为横穴墓,有墓室无墓道的为竖穴墓。天子采用横穴墓,诸候采用竖穴墓。现今中国农村,大多仍采用竖穴墓葬。
“晋文公请隧”在《国语》中也有记载,对于杜预的说法,韦昭注驳:隧,六隧也。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唯天子有隧,诸侯则无也。
隧究竟是墓葬形式,还是政治制度?后世学者多从杜预注。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童书业《春秋史》、顾德融《春秋史》,都认为晋文公是希望死后能采用天子的葬礼。
学者长于训诂,但此说有待商榷。因为晋文公请隧,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需在春秋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加以分析。
春秋史是列国争霸图强的历史,要成为霸主,必先富国强兵。齐桓公称霸前“参其国而伍其鄙”(《国语·齐语》),鲁国在齐难后作“丘甲”(《左传·成公元年》,晋国在韩原之战失败后作“州兵”(《左传·僖公十五年》),目的都是通过改革来增强军事经济实力。
西周、春秋时期,各国采用乡遂制度。乡遂也称为国野,国指都城及其近郊,主要居住各级贵族、手工业奴隶、以及士一级的居民,统称为国人。国人承担缴纳军赋充当甲士的责任,有一定的政治权利。野也称为“鄙”或“遂”,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居住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称为“庶人”或“野人”,是国家贡赋与劳役的主要来源。
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意思是周天子有六军,大一点的诸候国有三军。鲁国立国初期,鲁人三郊三遂(《尚书·费誓》),应该有三军。而考之《左传·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晋国在曲沃武公时只有一军。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扩为二军。僖公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平王室之乱,晋国仍然只有二军。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战前一年,才扩为三军。
晋文公重耳颠沛流离十九年,险阻艰难尝尽,于僖公二十四年回国成为国君。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继位后却向周天子请求高规格葬礼,实在是不合情理。纵观晋文公在位八年,僖公二十七年,晋国作三军;僖公二十八年,败楚国与城濮;僖公三十一年,晋国作五军。七年间晋文公励精图治,终成中原霸主。
韦昭注解,认为诸候无隧,固然有所失察。然而其他学者只在训诂上做文章,更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窃以为,晋文公请隧一事,只有在春秋时期诸候争霸的大背景下,结合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不致于人云亦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