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补偿和卑狂人格
(2012-06-10 19:13:27)
标签:
杂谈 |
“聪明、极度自卑、痛苦记忆、过度补偿、偏执性、无地位无资源”这六项因素在心里长时间后,会发酵为一个奇怪的混合体。拥有这种混合体心态的人,往往具有孤傲、乖张、狭窄、刻薄、暴戾等性格特点,而聪明在这个混合体起着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它是孤傲和偏执的的重要支柱,如果没有聪明,这个人一定“傲”不起来,在没有“聪明”这一因素条件下的剩下的五项组合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情形。
这种人一般会给人冷傲、孤僻、孤芳自赏、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感觉,对于一般的人和事,他往往不屑于参与,对于大多数人的各种观点,他同样不屑于去评判,但内心却有着明显的鄙夷。他们之所以能如此,原因有二:①他需要用不屑来掩饰内心深处的那个会给他自己带来不安和恐惧的自卑,并由此获得“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具有明显自欺欺人的性质,②他的聪明足以支撑起这种不屑和孤傲,因为聪明,他看问题常常能比一般人独到、更深刻、更新颖。
为了叙述和分析的方便,姑且把这种人叫做卑狂者,意指这种人由于极度自卑而表现出相反的行为:自信、自恋、自大、自负、自狂。在心理学里,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之为“反向作用”。
卑狂者如果“有地位有资源”,他的行为很容易表现出欺凌弱者的行为,比如骂孩子、打老婆、欺负弱者、刁难下属等,他需要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获得“我是强大的”的感觉,以补偿和平衡内心的自卑心理。但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他就无法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补偿、平衡或证明自我,这种无地位、无资源的状况决定了他只能通过内在的自我调节来平衡自我,他们往往通过不断暗示自己“我是个善良的人”、“我是个自信的人”、“我是个有尊严的人”、“我是个有理想的人”、“我是个独立的人”等等来平衡内心的紧张焦躁,这种自我暗示同样具有自欺欺人的性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麻醉、自我催眠,他实际上在大多数时候只有依靠这种自我麻醉和催眠,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定,才能在众人面前获得“自信”。
因为如此,卑狂者对于一切能使其产生“强大”、“自信”、“善良”、“尊严”等等感觉的事情都特别兴奋,也因此他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性的评价,任何人的一句最简单的表扬都可以让其兴奋满足很长时间,但此时的他又由于企图掩饰这种需要而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因此在别人表扬、肯定的时候,他一定刻意地表现得很“平静”,但心里的那种美滋滋的感觉也一定会持续很久,并且他还一定会经常回味。
卑狂者掩饰其极端自卑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即不同的卑狂者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形式,有的可能是极度自恋、自负、自狂,这种卑狂者往往很自负、很狂妄,有的可能是退缩、躲避、孤僻,这种卑狂者有点自暴自弃的味道,但其内心依然是自负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自负作为支撑,他们很可能会垮掉;有的可能特别在意别人的肯定,特别讲尊严,这种卑狂者往往会把尊严看得比命还重要,有的可能极度仇恨社会,形成反社会人格,这种卑狂者是一个潜在的“恐怖分子”;有的显得非常努力进取,成绩也相当出色,在“辉煌”成绩的光环下,这种卑狂者可能会成为比较“正常”的人,有的则完全放弃一切努力,他们自我放逐,自我边缘化,然后用一种居高临下的、高傲的心态和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
卑狂者通常厌恶新人,每当见到新人就会下意识打击、挤兑、踩压。因为新人的某些幼稚和不足,刺激了其内心“自己也曾幼稚、不足”的记忆,并唤醒连带的痛苦记忆。因为厌恶曾经的痛苦,所以厌恶眼前具有唤醒功能的新人。用心理学语言说,因为不接纳自己,所以不接纳对方。
欺负弱者、打压新人,还有另一层心理含义,就是通过欺负和打压,自己就仿佛站到了当年欺负自己的人的位置上,于是内心里替代性地为当年被欺负的自己解脱了痛苦。同时,欺负和打压也是一种自我麻醉:看,我能欺负笨蛋,说明我不是笨蛋。用心理分析来看,不过是自卑者内在客体关系表达与行为反向。
极度自卑是卑狂者的各种问题的源头,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卑无一例外地都与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直接相关,所以可以肯定:卑狂者的童年必然经历了极度艰辛或极度孤苦或极度屈辱之类的事件。
一般而言,卑狂者都很难坦然面对自己极度自卑的事实,在咨询过程中,一旦触及对其自身的否定,咨询师就一定会遇到巨大的阻抗,他们会极力抵抗相关的评价和分析,而且没有任何正当理由,他们往往会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思维、行为、人格模式:“我就是这样的,我不认为我有什么错,你们是不对的……”这是卑狂者非常重要的一的特点——偏执,甚至具有偏执狂的倾向,在触及其核心的自卑情结时,他们绝不会因为你的分析理性、科学、客观、合理而放弃原有的模式,而此时他们一般是不讲理的,他们听从的是来自于自己潜意识的指令,而对于聪明的卑狂者,他们往往能找到无数支持自己模式、放弃改变的“理由”,显然这时候的“聪明”是害人的,但他们自己是浑然不觉的。
本来,人人都有自卑,人人都从自卑起步寻求补偿。多数人进入青年期后,随着年龄、能力、经验的提高,会逐渐从自卑转化为自信。但少数人在自卑向自信转化的过程中会不太顺利,原因就在于:这些人早年遭受了太深的痛苦、屈辱,痛苦的印迹会过于深刻地印在心底。这些痛苦印迹,令其在追求优秀、寻求补偿的过程中过于迫切、过于刻意,形成心理学所称的“过度补偿情结”。
有过度补偿情结的卑狂者,会在青少年期、青年期里,不惜代价地、不计规则地拼命努力、拼命博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如成绩、成就、认可、尊严、他人佩服的眼光、高人一等的美妙感觉等等。而激励其如此拼命的,无非就是为了摆脱内心残留的曾经被别人看不起的痛苦记忆。这种激励时刻刺激其内心并体现在行为上,进取和努力渐渐演变为具有病态性的特征的进取和努力,心理学称为偏执性进取。
因为长期、拼命地病态进取,有过度补偿情结的卑狂者,有可能在青年期或中年早期,比普通人众更早一些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比如获得一定成绩、获得较好的职位、赚到一定财产、拥有一定知名度等。但是,过度补偿情结本身是病态的,由此激发出来的偏执进取获得的成就也是带病的,并不能直接改变自卑的根本性痛苦,因此到这个时候即使他事业上相当成功了,但他还是不得不时刻与自身的自卑情结作斗争,而所取得的成就很有可能会使他们变得更加狂妄自大,而他们距离真实的自我也越来越远,他很可能再也无法看到真我的面目。而此时打破其非常错误的心智模式的难度则变得比原来的困难得多,最可能的情况是:他的后半生会一直生活在这种错误而痛苦的模式之下。
可见,卑狂者的心智模式具有典型的自我麻醉、自我欺骗的特点,在遇到某些独特的刺激时,他们有可能在这种心智模式的驱使之下变得非常暴力、残忍、凶恶、疯狂……只有非常敏感的人才有可能在平时也能感觉到其人格的极度扭曲。
穿过冰冷的雪原,踏过无烟的大漠,那孤独的背影是我无言的沉默。每个狼群里都会有那么一匹孤傲的狼,它不相信怜悯,不惧怕死亡。也许,我就是这匹孤傲的狼。坎坷的道路我从不诉说,我曾说:强者不相信眼泪,命运造就我的冷酷和执着。
我生长在南方,灵魂却漂到北方。我渴望自由,渴望像狼一样奔跑在无边的荒野上。雪原、大漠、蓝天、青草、耳边是风的声音,享受自由的畅快,这是我梦中的天堂。
灵魂没有羁绊,也因此失去了家园。一场场纷纷扬扬的雪,那是纷纷扬扬的心。孤独可怕么?它会慢慢地摧残你的神经,眼里的世界没有颜色,心里的世界一片荒芜。
只有当月圆的时候,才能看的到我站在高高的山巅,望月狂歌。那低沉苍凉的声音,是我无限柔情的荡漾。其实,我也许真的可以算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冷漠的外表包裹着一颗火热的心,漠视一切却时而情感泛滥。
一张张生活的标签,总被贴上与工作相关的章节。在朝阳初升的时候,我披着一身露水,在冰冷的山洞沉睡白天。有谁知道,我也需要爱的温暖,那睡梦里溢出的泪珠,是我渴望温柔的闪现。我却在它变冷之前,迅速的把它擦干。
有谁知道:我也陶醉于花的美丽芬芳,那浪漫的季节我也会留连忘返。有谁明白:我也感动于爱的地久天长,那动人的故事我也会黯然神伤。可是上天注定我走得艰难、彷徨。每当寒风冷雨吹打在我的身上的时候,又有谁能看得到我对温暖得渴望。
不让泪水轻易流淌,因为它只属于那温柔的梦乡!当风吹过,雪地只会留下一匹狼奔跑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