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道题想起了“蕴涵怪论”

(2014-09-29 21:16:23)
那天给商管1401上课的时候,课件里出现一道题:
下面有三句话,其中一句话是真话,两句是假话。
(1)如果甲是篮球运动员,那么乙是足球运动员。(p→q)
(2)如果乙是足球运动员,那么甲是篮球运动员。(q→p)
(3)甲不是篮球运动员。(~p)
请问:哪一句话是真话?甲和乙哪位是篮球运动员?请写出推导过程。
这题有一条思路是这样:
令(3)为真,即~p真。但问题来了——甲如果不是篮球运动员的话,第(1)个命题也真,∵p→q,可以理解成或者前件假,或者后件真。既然前件假,即~p,无论后件真假怎样,这个蕴含式均真。而这样一来(1)和(3)都真了,与题干所谓“一句话真,两句话假”冲突,∴(3)不真,真实情况应该是
(4)甲是篮球运动员(p)。
而这样一来,根据(2)和(5)可以知道(2)为真,∵p真,q→p就是真的。那么(1)由此也可知为假。
其实,不用这个否证法也可以做。因为(p→q)和(q→p)这个结构形式很特殊。它们让人想起了所谓“蕴涵怪论”。
“蕴涵怪论”有好多形式,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形式,说(p→q)∨(q→p),意思是说不是p蕴涵q,就是q蕴涵p。你还别不信,你可以用真值表检验,这个形式是个永真式。真值表稍微多几行,我们用否析律把它写成蕴涵式用归谬赋值法检验一下:
~(p→q)→(q→p)
 TF F   TF F
意思是说(p→q)和(q→p)两个条件句肯定有一个是真的。这就是蕴涵的神奇的地方。匪夷所思!
既然真话就在(1)和(2)之中,那么显然(3)就是假话无疑。。。好了,以后的就省下不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