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豆花,赶少午

标签:
秋色一天长共水川南农具农活家务风簸石磨豆花 |
分类: 那方水土 |
那天听《西安乱弹》,互动环节有个听友出了一道谜语:“空空树,树空空,空空树里刮旋风”。我猜是“风簸”。但有些奇怪:印象中北方打下了谷物不用“风簸”,因为北方风大,借助自然风力来“扬场”,就可以将谷物和其他的杂物分开。而在我的家乡农民收获了谷物就得用“风簸”。还有,譬如谷子脱粒之后,米和糠混杂在一起,用“风簸”吹了一下,就基本上将米吹干净了。细糠直接从大风口吹走了,颗粒大些的米糠从第二个(左侧)出口分离出来。最沉的米粒就落到右侧的那个出口里了。这是农民兄弟的发明创造,借助自由落体的道理设计的。用到了牛顿力学的惯性原理加速度原理。搜集过去的历史,体验一下过去的乡村生活十分有趣。可能现在这样的农机具已经被先进机具取代而该成为历史博物馆里面的陈列品了。这个男子左手把握的地方就是调节风簸进料多少的一个“阀”,右手是一个摇柄,可以根据需要“给力”带动风簸里面的叶轮扇风。当然,转速越大,谷物越干净。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孩子们可以去体验体验,有这种经历的人也可以去拾回过去的感觉。
http://www.wtq.gov.cn/uploadfile/bmp/2010-3/201032162538769.bmp
随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到来,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的喧嚣、空气的污染让人越来越感到窒息难忍,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充斥着你的双目和两耳。再加上污染食品安全以及人们的精神疾患心理障碍、社会竞争对人的身心造成严重威胁,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得很多人留恋并回忆起当年的生活场景。中国人走向现代化或近代化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溯两三代人都对乡村田园有所记忆。
前些天我们外出去豫北和蚌埠参观学习,手机上网看到文翁老师也到乡下体验生活去了。好像是果园。这个夏令瓜果成熟的季节能去果园转悠当然很惬意。很羡慕于是打打油:
空气清新果木鲜,城市久居慕田园。
远离喧嚣和尾气,清静舒缓赏自然。
今天又看见陈教授在博客上写了一篇介绍家乡“背带”的文字,很亲切,很乡土。背带是四川重庆一带背孩子用的带子,样子像一个斗篷或者披风,不过带子很结实很宽很长。将孩子背在背上,两手可以腾出来烧锅做饭或做其他农活,带孩子做家务干农活两不耽误。过去巴蜀妇女很能干,能操持家务,挑担提篮自不用说,还有好多人背着孩子干农活呢。现在大概少见了。于是回了教授一段打油:
巴蜀妇女一景观,背着孩子也上班。
如今已成老故事,只有背带还打眼。
见到一张图片上一个妇女背着孩子推磨的情形,在我们老家那里并不陌生。我们在瓢地沟住的时候,七八户人家就有两家人有石磨,所以比较熟悉。
http://s13/middle/406e3ad74a8cd4243a31c&690
石磨可以说是打小就认识的家用“重量级”的手工工具。有一则谜语就是说的它:“一个老者矮又矮,屙屎屙尿团团甩。”还有后面一句是说杉木的:“一个老者高又高,周身背的是杀猪刀。”磨盘很沉,上面的那个部分是活动的,可以掀开进行清理打扫,而且每次都要打扫干净,免得谷物霉变。上面有个斗型的凹陷,下端是个小孔,添料用的。旁边有个木楔子打进去,中有一小孔,连接“动力曲轴”——“磨担鈎”。“磨担钩”是用来给磨子“给力”的。川南一带通常是人力来推磨的。北方大概是用碾子,碾子个儿更大,要好几个人才能弄得动,或者用毛驴驱使,不一样。下面那个动感十足的照片你就可以看到推磨在拐弯抹角的地方给的力量较大,速度较快,否则就推不动。推磨又不能太快,否则磨出来的粉浆粗细不匀。下面这个干磨子好像刚推过辣椒面,要推豆花得好好冲洗干净。看得出这磨子用了好些年了,棱角已经很光溜了,已有“沁色”。但太光滑的底盘就起不到碾轧的效果,还得请石匠来重新凿出些深些的石槽。石槽一面的坡度较大,一面的坡度较小,有方向,顺应人推磨右利的方向,推磨时是逆时针旋转的,所以这个方向推起来轻,弄反了就沉。
http://www.mychery.net/forum/html/ut/attach/2010/03/22/22452417-353-embed.jpg
推磨通常需要有人配合,一个添料,一个推,人手多些可以两个人推,这时候配合要好,不然就会相互掣肘。还见过一个人推磨一个人添料的,真牛。没有人添料,就用几根筷子插在窟窿里,然后把要磨的东西码在上面,当然这样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尤其是推豆花得有经验的“老手”很细心的添料。每次添的很少,大约十几二十颗豆子,还要添些水。技术要求高。
http://static5.images.tpzj.com/images/Photo/2009/2009814/246/246451/246451_1.jpg
http://www.suiw.cn/bbs/attachments/month_0811/20081111_9046f079226c828a1b7efeEti23aWnk3.gif
家乡正南桥河对门就是农民服务部,永远有个推豆花的男人。人长得白净,好像是外乡人,三四十岁的样子,不多言不多语,是农民服务部的老房客。没有妻室儿女,还是个瞎子,也不知姓甚名谁。反正农民服务部的职工几乎全是中老年妇女,只有这样一个强壮劳力,又没有什么工资待遇,只给他食宿就行,他就天天给服务部推豆花。活着就是推豆花,推豆花于是就活着。
推~磨,呀~磨,
推豆花,赶少(晌)午,
细娃儿不吃嫩豆腐,
打烂罐罐泥巴补,
补哪点(里)?补屁股...
不知道这首歌谣从何而来,何时唱起,也不必去追究干嘛要补屁股,反正就那样唱着,唱了上百年或者更久。我们家乡几十里的地方有江门荤豆花,十分有名,有机会路过长宁川南竹海或兴文石海洞乡,别忘了去尝尝!
http://img15.artxun.com/sdc/oldimg/a2c3/a2c3ccc57c25efcbffcd40bf2918d17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