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问题能否由公众决定?
(2012-04-17 22:29: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闲话三千 |
科学问题能否由公众决定?
开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食盐虽然不起眼,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必需品。
然而,近几年来,关于我们该吃含碘盐还是无碘盐的争议却甚嚣尘上。部分市民认为,宁波属沿海地区,居民素有食用海产品习惯,已经不缺碘了;部分临床专家认为,目前患甲状腺疾病人数激增是由于食用碘盐引起的;部分媒体则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使这种争议进一步泛化。
然而,近期宁波市卫生局开展的一项宁波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显示:宁波属于环境轻度碘缺乏地区;人群总体碘营养水平处于适宜、安全状态;这次持续半年的调查证据不支持食用碘盐导致人群甲状腺结节高发,也就是说,食用加碘盐与宁波高发的甲状腺结节疾病没必然联系( 3月6日《宁波日报》)。这与2010年5月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专家委员会发布的《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报告和2011年5月卫生部等5部委下发的《关于2010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情况的通报》中的主要结论相一致,上述文件指出: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总体处于适宜和安全的水平,食盐加碘并未造成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的碘摄入过量。
面对上述矛盾,许多市民不禁犯难:我们到底该吃什么盐?
综观近几年来关于食用含碘盐还是无碘盐的舆论纷争,部分市民参与其中,认为“被补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权被剥夺——只能够购买碘盐,购买无碘盐须凭借医院证明。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认为,补碘是科学问题,不能由公众决定。作为一名普通公众,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无法知道自己是否缺碘的。其实,关于补碘,国家早已确定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原则。近年来,国家先后多次调整了食盐中的碘含量。2011年9月,国家又颁布了新版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明确食用盐中碘含量标准将不再实行全国“一刀切”;省卫生厅也于今年2月初确定我省选择食用盐碘含量水平为25毫克/千克,允许区间为18毫克-33毫克/千克(原标准为35±15毫克/千克)。这一调整,既有效保障了居民的碘营养水平处于适宜状态,也可防止由于碘过量可能造成的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最流行地区之一,碘缺乏的危害除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两种典型表现外,最主要的危害是缺碘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导致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迟滞或永久性障碍,造成病区人群的智能损害。这些危害都是不可逆的。
鉴于此,笔者认为,做好当前我市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工作应多管齐下:一是进一步普及碘盐供应,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确保居民身体健康和素质提高;二是进一步完善无碘盐销售网点布局,方便特需人群购买;三是对居民碘营养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并将监测结果用于指导食盐碘含量的动态调整;四是继续加强对食用加碘盐与宁波高发的甲状腺结节疾病的关系调查研究,厘清事情真相,消除民众疑虑;五是加强科普和健康知识宣传,引导市民科学、客观地看待含碘盐和无碘盐,科学补碘。
居民在选择食用含碘盐还是无碘盐时,一定要征求医生意见,切不能以一些所谓的常识为指导做出盲目选择,以致造成不良后果。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看似常识的问题,这也是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