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历来具有“状元”情结,其对状元的颂扬也是出于一种景仰之情,更是历来教育后辈的榜样力量。
科举考试的出现,使社会各阶层人士,特别是下层文人,有进入仕途的机会,结束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的世袭垄断。开科考试从隋代首兴,到1904年盛行了1000多年。历朝考试制度的实质是依照规定的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在基本固定的时段与地域范围内,按照考生比例与成绩优劣,擢举一定数额人选。在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乃至状元的文人,必须具有深厚的经学、文学功底,对国家大政、治国治民方略有敏锐观察力与独到见解。
时至今朝,高考,按分录取,直接的结果是状元的诞生。各省的、各地区的、各市县的,甚至于乡镇的,定语不一样,状元的层次也不一样,“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基本是一样的。
高考状元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市场经济,状元的美名背后带来的经济效应也非同一般。
那么究竟谁在炒作状元呢?研究之,主体有三:
一是媒体。媒体为了增加网站的点击率,用高考状元来吸引眼球,用状元这样的具有真才实学的莘莘学子来进行宣传,总比那些炒作名人隐私、露点偷拍的网站高明的多!访问率高了,广告收入自然滚滚而来。
二是学校。学校出了一个这样的状元,当然证明学校的教学质量是过得硬的。一流的学校,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吗?从学校的角度,高考状元是不得不炒的,因为“学校有这种需求”。学校的升学更好,自然优生更多,优生更多自然以后考得更好,这样形成一个循环以后,学校的品牌就出来了。收费自然也会见涨。
第三要算是商家了。一切商家都是以利益为重的,“状元经济”乃是其中的一个卖点,这也是双方愿打愿挨的事情。再说了,把个人的价值充分奉献给社会,又能够收取相应的报酬,这是状元们发掘自身价值的体现,尤其重要的是,这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正面的而非负面的影响,何以不炒?
不过,老给予状元们以高额奖励,极容易给其他考生或者低年级的学生造成分数为王的观念,不利于现在的素质教育。同时也容易给学生形成错误引导:比如学生和家长就会将学习的目的看成是获得状元,获得状元才算成功;比如有的高中就会将自己的主要工作定位于培养高考状元,就会为少数尖子生开小灶,甚至强迫已被一类大学录取的考生不去报到留待明年冲刺高考状元;比如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就会用是否获得各级高考状元作为评判各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尺;比如社会各界会因此将他们手中掌握的支持教育的各类资源集中到少数状元身上,而把更多的贫困学生忘到脑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