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肿瘤科医生的中医心悟》出版

(2022-07-26 12:17:24)
                             

                                               《一个肿瘤科医生的中医心悟》出版



                                                 《一个肿瘤科医生的中医心悟》出版

                                                 一个肿瘤科医生的中医心悟                                                                             谢文纬

                                                                                      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讲:中医的历史功绩

第二讲:在新冠面前,我们重新认识中医

第三讲:中医与西医的本源

第四讲:自然医学是各种医学的源头

第五讲:中医与西医走上不同的道路

第六讲:西医的崛起

第七讲:中医是可以自学的

第八讲:药有个性之特长

第九讲:方有合群之妙用

第十讲:《黄帝内经》与阴阳五行

第十一讲:《黄帝内经》与藏象学

第十二讲:《黄帝内经》与养生

第十三讲:《黄帝内经》与脉学

第十四讲:《黄帝内经》与五运六气

第十五讲:张仲景与《伤寒论》

第十六讲:细说经方

第十七讲:孙思邈与《千金方》

第十八讲:金元四大家与代表方

第十九讲:温病学和代表名方

第二十讲:瘟病的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

第二十一讲:黄元御、彭子益的阴阳五行

第二十二讲:张景岳的著作和代表方剂

第二十三讲:傅青主的男科与女科

第二十四讲:陈修园的著作和案例

第二十五讲:张锡纯和《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二十六讲:扶阳派

第二十七讲:中医的诊断

第二十八讲:中医的辨证

第二十九讲: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之本

第三十讲:中医如何调五脏之气

第三十一讲:中医如何治疗瘟疫及热性病

第三十二讲:我的抗癌心悟

第三十三讲:中医如何治疗自体免疫病

第三十四讲: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的不同

第三十五讲:中医与西医如何互补治疗

第三十讲:易医同源

第三十讲:《易经》是无字天书

第三十讲:《易经》心悟

三十九讲:中医与未来大健康


                        自序     

       有的人来到世上或许是带着某种使命的,我虽然并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却一辈子在执着地做一件事,那就是研究癌症,并试图攻克癌症。

    记得我八岁那年,外公患了胃癌,妈妈赶到上海,请了当时最好的外科医生,手术做得很成功,外公一度恢复得很好,但第二年,癌症复发了,妈妈又一次赶到上海,这一次妈妈带回了外公辞世的噩耗。我心中的偶像陨没了,因为外公曾是那个最喜欢我的长辈。癌症真可恨!它夺取了外公的生命。当时我暗想,长大了要当医生,发明一种治疗癌症的特效药,去医治所有像外公一样的好人。于是研究癌症的志向,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第一次萌发了。

    二十时岁,我上山下乡到内蒙兵团,幸运地做了一名连队兽医卫生员,在给马治病的过程中,遇到两匹怀孕的母马相继患癌。马的肿瘤发病率很低,我居然能碰到两例这样罕见的病例,并且观察到了马发病的全过程,于是心中萌发了研究癌症的想法。母马、怀孕、内分泌改变、久不收口的外伤……这些问题终日缠绕在我的脑海中。

    有一天夜里,在给马添完一遍草后,我把马灯放在马厩的土坯桌上,然后将一沓发黄的糙纸放在一本厚厚的兽医书上,撰写了我人生中第一篇学术论文,题目是《癌变机理探讨——内分泌紊乱》。当时我把癌变的原因归为内分泌紊乱,对癌症的思考还处在萌芽阶段,我把文章寄给了当时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吴桓兴院长。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吴院长的回信。他认为我的观点有道理,希望我能找到进一步深造的学习机会,使癌症研究不断深入,将来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我和吴院长只有一信之交,时我仅24岁,吴院长是我心中的偶像,他是癌症治疗的顶尖学术权威,是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和中国肿瘤研究所所长,他的忙碌与时间的宝贵可想而知,可是他居然给内蒙古偏远地区一个名不经传的年轻人写了回信,还给予了令我激动不已的鼓励,这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在那个时候对一个有志青年的关怀和厚望。然而正是这样一封信,改变了我的一生,或者说为我的一生树立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当时我渴望上工农兵大学,但父母都关在“牛棚”,自然未能如愿,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的1977年,我考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

    进入大学后,我不忘癌症研究。在暑假,我曾和同学一起去探访过好几位中医肿瘤专家。在烈日炎炎下,我们骑着自行车,几乎跑遍半个北京城。记得我们采访过当时一所中医肿瘤医院院长朵振奎,他开具的中药需要用脸盆来煎煮,但确实取得很好的疗效。他治癌的思路对我至今还有影响,因为我后来推出了中医大剂量无毒抗癌疗法。

    在大学,我继续探索癌症发病的机理。我将自己在当兽医时对癌症的奇想,不断充实和升华,写成一篇论文,在《潜科学》杂志上发表,正式提出了癌发生的一个新假说。在假说中提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分泌的促素与抑素长期紊乱的结果,这实际上是细胞内的一种“阴阳失衡”。我提出了一个生癌野的概念,即细胞所处的局部组织,如果促素长期分泌过多,抑素相对不足,细胞就会逐渐发生癌变,而这个局部组织就是生癌野。

    在上大四的时候,我把《潜科学》杂志交给一位同学,他托福考试曾获得满分,后来成为哈佛大学教授。他帮我把文章翻译成英文,我将英文稿寄给了美国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莱纳士·鲍林教授。没想到这位声名赫赫的大科学家,在接到来信后,居然像吴桓兴院长一样,给我回了信。信中说,他很有兴趣地读了我的文章,认为假说中的某些观点正在被现代癌症研究证实,但从根本上说,癌变一定会伴有遗传学的改变。在信中,鲍林教授建议我到美国学习细胞分子学和遗传学,为将来的研究打好基础。他的信不仅对我的癌症研究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我心中萌发了要去西方学习生命科学的愿望。几年后,在海外亲戚的帮助下,我奔赴美国,开始了学习西方医学之路。

    在美国的几年中,我曾在CWRU附属医学院的实验室独立从事癌症研究,我培养过几个癌细胞株,其中包括恶性度极高的肺小细胞癌。在实验中,我发现癌细胞的恶性度与谷氨酰胺有关,癌细胞恶性度越高,对谷氨酰胺的偏嗜性越高。这个发现是我在做另一项研究即PET的增敏剂中偶然发现的,但当年并没有写成论文公布于世。如今当我回忆这段历史,从网上查到癌细胞线粒体氧化功能,除了葡萄糖的关键作用外,谷氨酰胺在肿瘤细胞生长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36年前的发现,提示谷氨酰胺作为一种营养补充剂,虽然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也可作为运动员增长肌肉的营养剂,但不得不指出,谷氨酰胺与葡萄糖一样,是癌细胞偏嗜的营养剂,因此对癌症病人来说,我们应该尽量减少食用。由于谷氨酰胺在肉制品、水产品、豆制品、面制品、米制品和乳制品等食品含量都比较高,因此这些食物不宜多食。

    1988年回国后,我遇到一件不幸之事,自己唯一的儿子患脑癌,经过西医手术、放疗、化疗,最后不治。治疗是残酷和昂贵的,治疗结果却是失败的。亲身受到这样的打击,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个家庭来说,痛苦是刻骨铭心的。于是我立志攻癌,发奋要另辟蹊径,寻找一种痛苦少、副作用小,同时又有效的抗癌治疗方法。1996年,我创办了北京东方癌症研究中心,旨在挖掘、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医学,探索攻克癌症的有效疗法。我先后出版了《中医成功治疗肿瘤一百例》、《无毒抗癌》、《与癌磨,不与癌搏》、《面对癌症,不要怕》、《中医抗癌新思维》等著作,同时创造和不断探索,完善了我的中医无毒大剂量抗癌法,近二十年来救治病人无数,其中包括我的爱人、岳父、兵团战友和其他亲朋好友。

    我的老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印会河教授,他曾提出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现代中医治疗理念,我对这一理念十分认可。因此,在为癌症病人开方时,我一方面应用足量无毒或弱毒的天然抗癌草药,在尽可量不伤害人体的前提下控制癌细胞生长;另一方面应用传统中医药,调节人体阴阳,激发人体免疫力和自身抗癌自愈力,当这两方面的作用在体内达到统一时,肿瘤就有可能缩小,甚至完全消退。

    我认为,对于高恶性度癌症,如肺小细胞癌、急性白血病等,中西医结合不应该只是一边做化疗,一边服用扶正中药,这是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模式,沿用至今已经落伍。我提出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采用中医和西医交替抗癌。如治疗肺小细胞癌是用中医无毒大剂量抗癌法与化疗交替、轮番攻癌。一般先用化疗,当出现耐药先兆时,停止化疗,通常出现在第三个或第四个疗程的化疗前后。然后开始实施中医无毒大剂量抗癌疗法,中医攻癌维持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没有出现失控的征兆,就一直用中药,尽量不用化疗,直到证实癌病灶有进展趋势时,做一次化疗。接着继续用中医无毒大剂量抗癌法,如此交替、穿插抗癌。这样即使不能治愈癌症,也能大大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中医无毒抗癌最适合用于占95%低中恶性度癌的术后治疗,我的病人均以中医无毒抗癌替代术后的化疗,治疗最多的是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病人。此外,中医无毒抗癌更适合治疗数量庞大的癌前病变病人,这些病人如能连续服用无毒抗癌中药半年,可阻断癌变的发展进程,如果我们能普遍给予癌前病变病人无毒防癌抗癌的中医治疗,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可降低一半。

    中医大剂量无毒抗癌法如何科学、合理配合靶向药,治疗被过度治疗的晚期癌症病人,是我近期探索研究的方向。在临床中发现,对于被过度治疗的晚期癌症病人,需要测一个基因VEGF。我从许多经历各种治疗失败后的晚期癌症病人血液中,几乎都测到了这个基因的高表达,从而可以给病人应用副作用小却行之有效的一类靶向药,再配合中医无毒抗癌治疗,使许多中晚期癌症病人得以长期带瘤生存。

    我已年过七旬,至今仍在临床一线,对癌症的研究和探索是工作、责任,也是使命。和西医程序化、标准化治疗标准化不同,中医是个体化治疗,中医因人因时因地开方下药,每个药方都代表了中医大夫对中医理解的水平、多年累积的经验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当癌症病人从我的治疗中获得效果后,他们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这不能不使我心中油然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我个人与癌抗争的经历,或许使我更能体会到癌症病人的处境,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应当如何恰当使用?一切应从病人的利益和疗效考虑,从这一点上说,我是非常务实的。

    我是一名中医的肿瘤医生,对中医的理解有独到之处,为此我写了这本《一个肿瘤医生的中医心悟》,与大家分享。对传统中医和几千年留下的经典,我们不仅要认真研读,还要用心去领悟,同时要在临床上体验经典药方的奇妙疗效。此外,中医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因为当代出现许多新的疾病,特别是各种新型的瘟疫,还有许多至今未能被人类征服的疾病如癌症及各种自体免疫疑难顽症。西医的研究是建立在许多间接的离体实验上,费时费力费钱;而中医的研究则是直接来自临床对人的观察和治疗过程,是即时高效省钱的。极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能担当中医的“上工”,他们用药如用兵,看病虽然辛劳,但对中医大家来说却是人生的享受。

    未来大健康将开创大医治未病”的时代,以此替代化学药物治疗已病的时代。传统医药产业主要是化学药品,因普遍存在副作用的不安全因素,会逐渐被淘汰和弃用,而中医药在未来大健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产品必须安全、有效。我正在研究新一代中药产品,配方所选中药均要求无毒,不含重金属和马兜铃酸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中药。由于采用高浓缩中药提取物作为新一代剂型,其含生药量远比传统中成药高,因此疗效也大幅提高。在未来,当各种疾病还处在未病和欲病阶段,普通的老百姓就可凭借自己的中医知识,在中药店、网络医院,甚至网上选择各种安全高效的中成药,对自己的未病和欲病进行预防性治疗,这样会大大减少许多严重和慢性疾病对我们健康的威胁,例如对各种癌前病变进行这样干预后,人类癌症的发病率就可以降低一半。如今,未来的大健康正在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那么对中医知识的普及和启蒙显得尤为必要,而《一个肿瘤医生的中医心悟》正是这样一本书。    

                                       

                                                           谢文纬

                                   2022年5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