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抗癌新思维》香港繁體字版发行

(2021-05-21 10:49:14)

                             《中医抗癌新思维》香港繁體字版发行

                             《中医抗癌新思维》香港繁體字版发行


     《中医抗癌新思维》香港繁體字版

 

    我與香港星島出版社的合作已有十餘年,第一本是《中醫成功治療腫瘤一百例》,幾年後又出了新版。八年前,星島出版社本打算出版我的另一本書《無毒抗癌我的醫學思考》,可惜動作慢了一點兒,被另一家香港出版社搶了先。好在我手裏還有一部書稿《陰陽食物養生療病》,這使我與星島出版社的合作得以繼續。記得書出版時,正值香港圖書展開幕,而我正好到深圳出診,便一步跨到香港,親自參加了星島出版社組織的新書簽售活動,至今記憶猶新。

    近年來香港經歷了一些風雨,經濟和市場顯露出衰退和萎縮,可整個中國和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因為人類正在經歷一場瘟疫的洗禮,我們的健康從來也沒有像今天這樣顯得如此重要。當一場災難過後,復興之路隨即到來,人們畢竟還要生活,生了病還要醫治。當一種全新的瘟疫病襲來時,當面對頑固難治的癌症時,我們首先會去看西醫,然而當治療效果不好,或者還會帶來嚴重副作用時,我們又馬上會想到去看中醫。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的臨床一線,中醫表現不俗,令世人刮目相看,全世界都開始重新認識中醫。

    三十年來,我始終在臨床一線用中醫藥救治各種癌症病人,由於治療效果好,便有愈來愈多的病人前來求治,於是我的經驗日益豐富,醫術自然隨之提高,而對癌症的認識也就有了很多獨特的思考,結合自己治療過的病例,我用通俗的語言,做了《中醫抗癌新思維32系列講座》。這在大陸最初是作為知識付費的音頻課程推出的,現在轉為文字的書出版,不僅經濟,而且可以細細研讀。

    我已年過七十,到了不惑之年,作為一位老中醫,至今還有一半時間工作在一線,臨床上遇到太多癌症病人,患的癌本來對放化療不敏感,卻被用了毒副作用很大的放化療,結果癌症沒有得到控制,反而折傷身體。此外,對於諸多高、中分化大腸癌、乳腺癌、肺癌病人,說服他們在術後不要程式化做6次化療,而代之用中醫無毒大劑量抗癌法抗癌是很難的,阻力來自家庭,也來自西醫。為了要講清西醫的放化療為何只適合治療5%的高惡性度癌,而不適合治療95%低惡性度癌,我推出中醫抗癌新思維系列講座,正是希望向癌症病人講清這個道理。我從癌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病開始,逐步講到引發癌症的各種複雜因素、癌症治療的難點,以及如何預防癌症,特別是從飲食、心理調節方面預防癌症。當然整個課程的重點是講解中醫無毒抗癌治療以及中西醫應該如何結合,如何互補治療,從而讓病人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中醫曾很長時間被邊緣化,並受到一些人的偏見和排斥,這或許是因為中醫治好了病,卻說不清道理,向西醫講陰陽平衡,他們聽不大懂。其實中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中西醫診治思維完全不同。有人說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是智慧,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是知識。中醫可能是前者,而西醫則是後者。中醫把身體看成一個大的系統,從整體上來認識人的生理和病理,這個系統和諧平衡就是健康,反之就是病態。道理簡單明瞭可西醫因為不能理解中醫的理論,便不能容納中醫和承認中醫,於是中醫只有用自己的療效向西醫證明,面對重大疾病和各種疑難病症,特別是西醫療效不好的病種,用自己獨特的療效向西醫證明,也向世人證明中醫是可以信賴的。

    新冠肺瘟疫給中醫帶來了展示自己的機會,面對這場史無前例的病毒性傳染病,西醫沒有治療病毒的特效藥,用一些治療其他疾病的傳統西藥例如抗虐藥嘗試,療效有限,於是對於重症患者只能用支持療法,送入ICU病房,採用各種昂貴的搶救措施,但最後還是不治。西醫的研究都是在實驗室進行,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更需要時間,疫苗的研製至少需要一兩年的時間,而特效藥的開發更是遙遙無期。然而中醫的團隊進入抗疫一線後,與西醫完全不同,他們僅憑望聞問切四診,便開出針對性的中藥處方,這種治療不是被動的保守治療,而是主動的抗瘟疫治療。雖然中藥也沒有特異的抗病毒中藥,但卻有抗病毒的廣譜作用,如果用上群藥,其作用也是可觀的,這是幾千年來中醫抗瘟疫積累的經驗。除了驅邪抗病毒,中醫通過調節陰陽平衡,還可激發人體正氣免疫力。這種即時的僅靠四診的治療,使中醫取得了對新冠肺炎舉世認可的療效,並且幾乎沒有副作用。

    面對一種新的疾病,其實對中醫和西醫都是考試。這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就如一場期末考試,誰的療效高?誰的副作用小?誰的價格實惠?老百姓心裏最清楚,他們是最務實的,他們看重的是療效,其次也會看副作用的大小,治療成本的多少。中醫之所以在各種打壓下,依然能存在,依然能發展,靠的就是療效。

    西醫研一個化學藥品,需歷經幾年,甚至十幾年,不僅投入鉅資,而且醫藥團隊需不懈努力。西醫儘管講數據,講科學,但大部分數據來自實驗室,來自動物試驗,並非直接來自人體,雖然最後也做人體臨床觀察,但卻轉了很大圈子,打了很多折扣,才轉到人體,其間花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不說,當新的化學藥品推到市場,或許開始有效,但很快發現有副作用和耐藥等諸多問題,於是被邊緣化,甚至面臨淘汰,西醫只好再進入新一輪的研發,投入更多的資金,這就是西醫研發體系的怪圈。西醫對疾病的認識和所用的藥物總是在不斷更新,今天對疾病的認識和所用的藥物可以推翻昨天對疾病的認識和藥物,而明天對疾病的認識和所用的藥物又可以推翻今天對疾病的認識和藥物。

    而中醫則是萬變不離其宗,幾千年前的經典名方至今仍被現代中醫廣泛應用,四診八綱至今仍然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中醫新藥方的產生不是來自實驗室的研發,而是來自臨床的實踐,來自用中藥治療病人的直接經驗,一個有效的藥方治好一定數量患相同病的病人,便形成固定的經驗方,治療新冠肺的經驗方就是這樣形成的,例如清肺排毒湯和新冠肺炎一號方,療效均在90%以上,這樣簡易高效的方法或許是西醫望塵莫及的。

    然而中醫的藥方是又是多變的,每一個病人,每一診,都會隨著病情的變化,隨著病人不同的體質,隨著氣候、地域的不同,時時在變化。在浩瀚的中醫古籍中留下的中藥方足有百萬之多,這可能使西醫看得眼花撩亂、目不銜接,其實每個藥方不過是凝結了某一位中醫對疾病的認識和自己獨特的臨床經驗。中醫唯一不變的是它的核心理論,中醫認為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求得身體的陰陽平衡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之法。中醫的這種調和陰陽的方法源於《易經》,所以自古以來易醫同源。

   《易經》作為宇宙的符號,特別是陰爻和陽爻的排列組合,使伏羲最先畫出八卦。經過幾千年,周文王又推演成六十四卦,成為《易經》陰陽變化的模式。我們的世界其實就是陰陽世界,我們共存宇宙的本質和運行規律就是陰陽,而這種客觀存在的宇宙基本規律居然被我們遠古的祖先朦朦朧朧地觀察到了,他們坐在狂野的大地上,在夜空中觀星星,悟出了宇宙的秘密,或者說悟出了宇宙的天機,他們用無字的先天八卦圖、太極圖、河圖、洛書表述出了宇宙的本質與運行規律,這就是宇宙的陰陽之道。《易經》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源頭,中醫是《易經》派生的,中醫和《易經》自古融為一體。既然中醫的陰陽理論體現了宇宙最基本的運行規律,那麼中醫成為經久不衰的醫學,甚至說中醫是一門永恆的醫學都是不為過的。

                                   謝文緯

                                  2021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