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与酸碱
(2012-06-27 23:53:42)
标签:
美食 |
西医认为,食物按其元素成分可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但酸碱食物的确定,并非根据人们的味觉,而是根据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生成的最终代谢物的酸碱性来定。若食物中含氯、硫、磷等元素多的食物为酸性食物,酸性食物通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含有成酸元素较多,在体内代谢后形成酸性物质。这类食物主要有五杂粮谷、肉类、鱼类、贝类、蛋类、白糖等。若食物中含矿物质钾、钠、钙、镁等元素高的食物则为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牛奶、海带、玉米、蜂蜜等。碱性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碱性物质,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变化。牛奶含有丰富的磷,但是钙质更多,因此是碱性食物。食盐的成分是氯化钠,在体内解离的氯离子及钠离子一样多,刚好酸碱平衡,所以是中性的食物。简单归纳,动物性食品中,除牛奶外多半是酸性食品;植物性食品中,除五谷杂粮,多半为碱性食品,而豆类则多为中性。
西方营养学现在提出,人类摄取的食物要讲究酸碱平衡,实际上也是一种近似东方阴阳平衡的观点。他们认为:含钾、钠、钙、镁等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碱性,如蔬菜、水果、乳类等;含硫、磷、氯等物质较多的食物,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常呈酸性,如肉类、鱼类、蛋类、大多数谷类等。成碱食物与成酸食物要适当搭配,这样有助于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但西方营养学并没有提出碱性食物与酸性食物搭配的标准比值是多少,这就无法指导人们达到摄食的酸碱平衡,因为不管是从西方营养学还是从东方营养学来说,不知阴阳比值,就无法在人体内实现真正的阴阳平衡。
正常人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呈偏碱性。人体在进行代谢时,会不断产生酸质,如二氧化碳、硫酸、磷酸及有机酸等,而人体同时又不断通过肺呼出二氧化碳,通过肾脏排出尿,以及通过血液中的缓冲系统来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最大pH变动范围为6.9~7. 8。人体的血液具有和原始海洋类似的缓冲功能,血浆也是缓冲溶液,含有3对主要缓冲对:碳酸氢钠与碳酸,蛋白质钠盐与蛋白质,磷酸氢钠与磷酸。
这当中以碳酸最为重要。人体依靠肺的呼吸可以调节血浆中碳酸的浓度,靠肾脏的排尿,可以调节血浆中碳酸氢钠的浓度。碳酸氢钠(盐)与碳酸(酸)的比值保持在20:l的范围,就可以保持血浆pH的正常值,不会因酸中毒或碱中毒危害机体的生命活动。
在血液pH值小范围的变动内,如7~7.7之间;偏于酸性时,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就会降低;偏于碱性时,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就会提高。血液pH值的这种小范围变动,与摄入食物的成酸成碱性密切相关。由于人体血液的pH值偏碱性,所以平时人就应以碱性食物为主。
在构成人体的元素中,氧占人体总重量的65%,碳占18%,氢占10%,氟占3%,钙占2%,磷占l%,这6种元素共占人体总重量的99%,其余的元素一共不过占1%。在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中,80%属于碱性,20%属于酸性。为了达到体内的酸碱平衡,人类应该摄入80%的碱性食物和20%的酸性食物。也就是说,人类摄取碱性食物与酸性食物的比例应为4:1。
一般说来,水果、蔬菜、牛奶、海带、茶叶、黄豆、小米属碱性食物;而肉类、蛋、鱼、白糖、酒及大多数谷类(包括小麦与大米)都属酸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道理,为什么喜欢吃肉的蒙古人总要喝大量的奶茶,那是因为牛羊肉属酸性食物,牛奶和茶则属碱性食物。蒙古人又食肉又饮奶茶的饮食习惯,正是为了在体内达到酸碱平衡,这是蒙古人肉虽吃多,但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却并不高的原因。
西医认知的食物酸碱性与中医的阴阳性关系密切,虽然二者之间不能绝对的画等号,但一般说来,酸性食物更具阳性,碱性食物更具阴性。有些人曾研究西方人提出的食物酸碱性与东方人提出的食物阴阳性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例如酸性食物为阳.碱性食物为阴等等,但这种对号入座的研究方法常常毫无结果。
然而我们发现,强阳性食物(如肉与某些热带植物)与强阴性食物(如海味类)产酸,比较平和的弱阴弱阳性食物(如乳类与大部分蔬菜)常属碱性食物。谷类食物被归为酸性食物,主要是因为含有磷酸化合物分子团,但同时它又可作为血液缓冲系统中的成分,将强酸变为弱酸,因此,在考虑如何搭配食物时又可另当别论。在生活中,或许人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宴席时如仅吃鱼肉与酒,不吃主食,饭后感到很不舒适,出现以神经受抑制为特点的酸中毒症状,但如果在吃肉饮酒时,也注意吃主食(米饭与面食),症状就会减轻或不出现。
人类摄取碱性食物与酸性食物的标准比值应为4:l,而现代人,特别是西方人的膳食结构中,碱性食物与酸性食物的比值却远远小于4:1,甚至出现倒置现象。所以,大多数生活富裕者的饮食,由于违反了这个标准比值,长期的酸血症使他们形成了偏酸体质,最后诱发了各种文明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结石症、痛风症等。
此外,酸性血质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对癌症的治疗,首先应该通过饮食调配,增加碱性食物的比例,使人体的血液碱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