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南太行之一:白陉古道七十二拐

标签:
南太行白陉古道七十二拐双底村晋门 |
分类: 户外游记 |
2014年9月14日至16日,我们一行5人深入南太行腹地,在淅淅沥沥下了整整三天的秋雨中,完成了白陉古道七十二拐——双底村——马武寨——抱犊村——锡崖沟——王莽岭——郭亮村的穿越,全程62.5公里。17日依旧下雨,我们在郭亮村休整一天;18日上午雨过天晴,再步行5公里走出官窑乡的景区大门,完成了南太行的穿越之旅。
http://s11/mw690/001b963bzy6MiAx13XI8a&690
我们开始穿越的白陉古道起点,海拔988米。
巍巍八百里太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崔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曹操的诗句更让我对太行山充满了向往,其厚重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促成了我们的南太行之行。
http://s15/mw690/001b963bzy6MiAAtzrw8e&690
河南省新乡市街巷的小吃
http://s3/mw690/001b963bzy6MiAArdLA22&690
进入山西省陵川县境内
9月14日清晨6时许,我们乘坐的哈尔滨至汉口列车晚点半小时抵达河南省新乡市火车站。走出站台,我们的向导——在当地乃至全国户外和骑行界都很有名气的张队已经带着面包车早早地等候了。相互寒暄介绍后,张队带我们到附近街巷吃早餐。7时30分左右,趋车前往穿越起点——白陉古道七十二拐的起点。
车辆驶过新乡市辉县的薄壁镇,地势由海拔500多米平原地貌开始不断升高,阴沉的天气也开始下起了雨。张队再次向我们确认这样的天气能否穿越,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车辆继续向前行驶。在我们行驶方向的右侧,茫茫浓雾中开始出现了突兀陡峭的山峰,似乎在平原地貌上拔地而起。张队告诉我们,这就是南太行。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八百里太行逶迤于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之间,古时将太行山以西称为山西,以东称为山东。将太行山作一大致划分,河北省境内称之为北太行,河南省境内叫做南太行,而西太行则位于山西省境内。在南、北、西三段太行山中,北太行和西太行严重缺水。而位于河南安阳、新乡、焦作、济源境内的南太行,因为拥有充足的水源而显得灵秀壮美,这也是我们在三段太行山中选择南太行穿越的原因。
9时左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经过一处仅能通过小型车辆的水泥障碍门,我们由河南地界进入了山西境内。再向前行不远,进入了柏油公路,开始在南太行山脉中蜿蜒穿梭,山路九曲十八弯,狭窄的山路上时有车辆迎面而来,惊得一身冷汗。好在司机技术娴熟,又行驶了半个多小时,将我们安全带到了穿越起点——白陉古道七十二拐的入口处。司机为我们拍照合影后,驾车离去,余下的路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了。茫茫秋雨中,望着面包车远去,心中不禁腾起一丝落寞。
太行山脉大多为东西向的横谷(陉),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有8条咽喉通道,称之为“太行八陉”,白陉即为其一。“陉”,山之绝坎,即山脉中断的地方。白陉古道指的是从晋城陵川县磢底到河南辉县十里河这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古道,全程百余公里。白陉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2550年的历史。此陉可南渡黄河,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
自古以来,太行山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白陉在255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公元前550年齐师伐晋的两路兵马中,一路走的便是白陉。古往今来,得中原者得天下。巍巍八百里太行成为中原地区的一道天然屏障,使无数北方枭雄欲南下逐鹿中原伤透脑筋,同时,也令兵家欲西犯晋冀陕等地而望太行山兴叹,终成春秋一梦。公元206年,雄视霸业的曹操征讨袁绍的外甥高干,亦止步于太行山前,留下了“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慨叹。
由于秋雨绵绵,景区入口处铁门紧闭,无人看守。我们从旁边的山石上翻入景区,开始沿着白陉古道向前穿行。这条古道已经进行了人工修葺,成为黄围山景区的一部分。白陉古道指的是从晋城陵川县双底村到河南辉县市十里河这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古道,全程百余公里,是目前八陉中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道。白陉古道的路面就地取材,由各种不规则的的石块铺成,最宽处约有三米,最窄处不足两米。每隔三、四米距离就用长条石将路面分割成一块,形成一个两三公分高的小台阶,这样做可以防止雨水和山洪冲坏路面,又可以有效地固定石块,保持路面平整,也可以在雨雪天气起到防滑的效果。
http://s3/mw690/001b963bzy6MiAL2Tmi22&690
开始白陉古道穿越之旅。
http://s3/mw690/001b963bzy6MiALhqmu42&690
由于设为景区,防护设施比较完好。
http://s16/mw690/001b963bzy6MiAMxO8fbf&690
白陉古道。
http://s14/mw690/001b963bzy6MiALVdKZbd&690
路面斑驳,饱经沧桑。
http://s4/mw690/001b963bzy6MiAMcKnF13&690
景区观景台,苍凉中多了份暖意。
http://s3/mw690/001b963bzy6MiAMDd9832&690
古道沿着岩石的节理开凿,彰显了先人的聪明与智慧。
http://s16/mw690/001b963bzy6MiAN8VNZcf&690
饱经岁月的风霜洗礼。
http://s9/mw690/001b963bzy6MiANgzC858&690
悬壁古道。
http://s9/mw690/001b963bzy6MiANkQ6Qe8&690
苍山巍峨。
http://s14/mw690/001b963bzy6MiANlFWB3d&690
云雾缭绕,险峰林立。
http://s10/mw690/001b963bzy6MiANtZwtf9&690
穿行在白陉古道。
http://s15/mw690/001b963bzy6MiALCkZ8de&690
山下的公路与半山腰的小红旗渠。
http://s9/mw690/001b963bzy6MiALqcicb8&690
我们沿着白陉古道,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一路欣赏变幻万千的景致,任思绪飞扬畅想。透过脚下石板上深深的马蹄状窝坑,仿佛听到了远古骡马驮队的铃声,愈感白陉古道历史的厚重。快大山顶时,向山下公路望去,无意间,一条汩汩流淌的水渠与古道并行,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小红旗渠”。
http://s5/mw690/001b963bzy6MiAZLl5O14&690
七十二拐。
http://s9/mw690/001b963bzy6MiAZFkes58&690
走白陉古道必经“七十二拐”。七十二拐是通往双底村的“之”字行盘山道路,是白陉古道风景的精华所在。七十二拐就是在山顶通往山下双底村的陡峭山崖或山坡上,凿就一道“之”字形古道,每走十多米就呈“之”字形拐弯,坡度很缓,无论是人担马驮到山顶都不至于感到十分的疲惫。从崖底到山巅,共有七十二拐,全程2.5公里,相对高度达到400多米。在1972年十里河公路修建之前,白径古道的七十二拐是这一带进出山西的唯一道路,有了公路以后才逐渐被废弃,成为了户外爱好者的天堂,而今又被纳入景区,变成了敛财的工具。
http://s12/mw690/001b963bzy6MiB4Pg5J2b&690
下山之路紧闭。“晋门”为以前山西与河南的交界,现在都属于山西区划。
http://s1/mw690/001b963bzy6MiB4IhEIe0&690
晋门旁景区办公区内的宣传石刻。
http://s7/mw690/001b963bzy6MiB58KB8a6&690
上午11时,我们走下七十二拐,绕过大门紧闭的“晋门”。“晋门”边上有个建筑,是黄围景区的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见到我们到院内拍摄,以为我们要登七十二拐,告诉我们下雨路滑,不对外开放。沿“晋门”下面的小路再走百十米,就到达了山脚下的双底村,隶属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乡,是白陉古道的必经之路。我们在这里短暂休整,然后向马武寨穿越。
双底村民将山上的水引下来发电。
http://s12/mw690/001b963bzy6MiB8vQ7hfb&690
回首仰望云雾缭绕中的“七十二拐”。
http://s3/mw690/001b963bzy6MiB8iUOS02&690
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乡双底村,白陉古道必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