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鸿水
贺岁档大战已经开打半月有余,但无论从票房数据还是电影数量上来说,都是热闹有余,量能不足,观众观影热情并没有被有效充分地调动起来,无论是《匆匆那年》还是《我的早更女友》这样的类型片,抑或本周即将公映的《一步之遥》,对于市场而言,不是电影太多,而是太少。特别是本周,《一步之遥》的预排片高达66.38%,这几乎是年度单周唯一只有一部电影公映的档期。单周一家独大,甚至只有一部电影公映真的不是什么好事儿,甚至是个笑话。一方面严重挤压了其他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让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
《一步之遥》首映后惨遭恶评,但,这并不影响电影的高排片和高票房。因为业内人士的评价和普通电影观众的评价其参照物是不一样的,很多在业内口碑爆棚的甚至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照样在市场上一败涂地,比如近期的《推拿》,口碑再好也没有观众买单;也有业内人士口诛笔伐,但票房照样四亿八亿的,比如《小时代》系列,比如《匆匆那年》;当然也有大导演大卡司但业内口碑不好票房也不好的,比如《太平轮(上)》等等。这和炒股一个道理,绩优股未必有人买,垃圾股未必有人卖。甭管什么股票,买的人多就涨,卖的人多就跌。所以,《一步之遥》即便遭遇恶评,并不见得票房就不好,而是五亿还是十亿的问题。如果拿《一步之遥》和《智取威虎山3D》相提并论,那就看谁能过十亿,或更高。但不得不说的是,《让子弹飞》能够创造姜文从影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也是最成功的商业奇迹,最核心的恰恰是电影的口碑好。因为在该片当年的投资结构里,有些投资方是跟投,拿的是固定回报,这就意味着,当初的一些投资方对姜文的电影心里是没谱的。
单就《一步之遥》而言,之前网上所谓的被删被剪,其实看完首映以后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怎么删怎么剪,其宣传的功能性远远大于删减问题本身。面对业内一边倒的恶评,“姜文依然觉得《一步之遥》是他非常满意的作品。对于那些差评,他认为来的都是朋友,人家不好意思夸。他还分析,因昨天放映太晚,观众的岁数也偏 大,老人居多,也有小孩,都冻着等那么长时间,肯定有不满,就是看懂了也说没看懂。”虽然姜文的回应略显牵强,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姜文既想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同时,也不想完全向市场妥协,甚至没有必要、不屑于与观众沟通。依旧我行我素,依旧个性十足。
我记得,《太平轮》票房败北后,吴宇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世道变了。是的,没错,以前的电影观众平均年龄在23岁多点,现在已经下降到21岁多点,观影群体年龄上的变化直接决定了什么样的电影受欢迎什么的电影不受欢迎,这是市场,如果你想要票房,你必须学会尊重观众,揣摩观众的喜好,不与时俱进的下场只有一个,就像曾经的诺基亚、摩托罗拉一样,再伟大的公司,也无法避免被市场淘汰的厄运。好在,有一些大导演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显然,姜文依然坚定地走着属于自己的路,只不过,从《让子弹飞》以后,姜文的自大、自恋与狂妄和超强高调的宣传攻势已经不分伯仲。一部优秀的电影首先你得讲好故事,但很多鬼才都不屑于此,光玩个性了,只不过有人玩得起而有人玩不起罢了。而姜文则属于玩得起个性的一类。
只不过,对于市场而言,电影类型的多元化有利于市场的繁荣昌盛,比如青春片、喜剧片、惊悚悬疑片,甚至魔幻类型片等等,如果这个市场只有一种类型,那么这个市场离崩盘也就不远了。但就目前的市场格局而言,单周只有《一步之遥》,而《智取威虎山》、《微爱》等5部新片要在一周以后才公映,而且现在的单周公映的电影数甚至不如冷档期的量,对于个别电影而言或许是好事一桩,但对于观众而言,没有任何可选择的空间,因为老片都看过了,新片就一部,看完就得等,如此一来,观众的观影热情难以被调动起来,于是每天的票仓就在低位徘徊,虽然有些电影也在影院映着,但票房的产出很低,不是什么好事儿。
其实,当大片多的时候,很多小成本类型片是可以见缝插针的。比如,26日和31日分别公映的《还魂》和《怨灵人偶》两部惊悚片,如果有一部提档到18日,在《一步之遥》公映带热市场时杀入,随便捡点漏就够了,远比俩同类型片前后脚挤在一块强太多,惊悚类型片的观影群体比较固定,不可能刚看了一部又看一部,一般都会二选一。
我2010年营销过一部小成本惊悚片《午夜心跳》,当时《让子弹飞》是12月18日公映,12月22日是《非诚勿扰2》,《午夜心跳》是12月24日公映,同档期公映的电影还有许多,每周至少有七八部,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午夜心跳》以其突出的类型化取胜,赢得了3280万票房,创造了该类型片的票房新标杆,直到第二年暑期档,这个票房记录才被《孤岛惊魂》打破。其实,机会是有的,就看你怎么选择。
虽然,我对《一步之遥》的评价并不高,但我依然祝福它票房大卖,也希望接下来陆续公映的电影大卖。中国电影市场用了16年过100亿,用了两年多过200亿,只用了不到1年就可能过300亿,同时,中国也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电影市场,未来的目标就是追、赶、超北美市场。这需要更多大制作,也需要无数中小成本电影联合出演才行。而市场的繁荣绝对不是靠单一类型片,需要多元化,而且未来的电影类型也更加细分化,每一种类型片都能在这个市场里找到自己的观众群,观众的选择空间也就更多、更广、更大。这对于每一位从业者都是利好。当然,在市场繁荣的当下,烂片多也正常,这和任何一个市场的属性都是一样的,都是金字塔序列,只是,我们都希望能看到更多好片,但前提是,先把市场做大了,然后才是做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