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灵旅社》看中美两国教育差异

标签:
娱乐 |
80后都听过很多童话故事,比如《农夫与蛇》《大灰狼》《小红帽》等带有动物角色的故事,这些动物在我们童年中被塑造成了极为恐怖的形象,甚至孩子一哭,大人就会吓唬他,再哭会把大灰狼招来。而在国外故事题材中,大多动物是善良的,是与人类存在着美好友谊的,这让孩子们相信了世界的美好,而日前正在热映的影片《精灵旅社》讲述便是这样一个故事。
影片并没有将精灵塑造成啖人肉,喝人血的妖怪,而是以小虫为食,虽然是吸血鬼,但他们反而对人类极为恐惧,甚至主人公德库拉伯爵还建造了一家“和平饭店”一样的精灵避难所,周围大面积的墓地也只是为了恐吓人类不要闯进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伊甸园。重要的是,这个伊甸园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公主,伯爵爱女如命,为了给她过生日,他邀请了很多精灵界的朋友来此一贺,不过意外的是,一个人类闯了进来,并与爱女Mavis暗生情愫……
相信评论这部影片的文章电脑前的你已经看了不少,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他们的观点,我就从这部影片中来聊聊中美两国的教育吧。这部影片虽然被定义为惊悚喜剧片,但在我看来,惊悚元素只是开胃菜,对于中国的小朋友,这样的惊悚只是幼儿园级别。而喜剧却是做得十分极致,将孩子心中极为恐怖的狼人、科学怪人、木乃伊、隐形人刻画的十分立体且喜感十足,彻底颠覆了他们的固有思维,让小朋友们看到了动物的善良与世界的美好。
而在大朋友眼里,影片也有着十足的教育意义。比如,影片中要么高大、要么威猛、要么无所不能的精灵为什么都那么惧怕小小的人类呢?因为他们再厉害但心地是善良的,就像公德库拉伯爵和玛莎的遭遇一样,明明是两个幸福的恋人,还有一个刚呱呱坠地的宝宝,却遭遇了人类的迫害,而伯爵也并没有向人类复仇,这样的胸怀与善良,是人所不能及的。而他甚至把对妻子所有的爱,全部转移到女儿身上,这显得愈加伟大。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看过这部影片的家长会有共鸣。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襁褓里,放在身边让自己好保护她,像公德库拉伯爵做的一样。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反而是让孩子更加叛逆,而影片中的父亲最后选择的是成全自己的孩子,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女儿追回了人类王子。都说父爱如山,想来也莫过如此了。这样爱孩子的方式,中国父母做到了故事的开头,却鲜有人勇敢的尝试故事的结尾。
这正是中美两国教育孩子方式的差异。前者是严父出孝子,后者是与孩子做朋友,转眼间90后的孩子都已经要到晚婚年龄了,我们的父母是否还依然要坚持着“棍棒与恐吓”式教育呢?在我看来,影片的主旨是讲述自由与沟通。当小Mavis在父亲的城堡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她渴望的是自由,而父亲出于对女儿的爱,限制着女儿的自由,这正是整个故事的主线。而沟通则是整个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信息,人并不可怕,精灵亦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沟通,可能互信,这便形成了一种盲人摸象的假象。当伯爵看到人类的热情,当人类看到了精灵的善良,那么更多的“Mavis们”与“乔纳森(影片男主人公)们”的爱情也就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