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栏:报纸评论 |
国产片的最大敌人是烂片吗?
作者:鸿水
有报道称:王中磊承认进口大片的围攻对国产电影的冲击是很大的,但“大敌”当前,“国产电影还在自我做梦的阶段”。王中磊还认为,对国产电影最大的冲击,是大量烂片的存在,“国产片最大的敌人是烂片,是这些烂片让进影院的观众锐减。”
国产片的最大敌人是烂片吗?肯定有这个因素,但并不仅仅是。首先说进口大片,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高企仰仗的就是进口大片,2010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突破100亿,一部《阿凡达》就13亿。而201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70.31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可国产电影的产量超过500部,配额有限的进口分账片和批片竟然抢走了近半的总票房。就像去年3月份,一部品相极烂的批片《洛杉矶之战》就能轻松拿3个亿,弄得国产电影没有任何脾气。
进口大片的冲击对于国产片的影响不是很大,而是相当大,特别是当分账大片的配额进一步放宽以后,这种冲击将得到更大程度地凸显。但是,这对国产电影而言是坏事儿也是好事儿。如果说国产片最大的敌人是烂片,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国产烂片确实很多,但进口片烂片也很多,好莱坞也生产无数烂片。但这并不是最为致命的。就像刚结束的戛纳电影节一样,中国电影榜上无名,可是很多剧组却踏上了戛纳的红毯,很多剧组都是到上面去作秀的,我们电影人的急功近利的一面被彰显得淋漓尽致。所以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戛纳电影节更看重的是影片本身的专业性,但华语电影这几年虽然在国内票房上看起来是一片繁荣,但其实在质量上是在下滑的:“拼艺术,比不过欧洲的电影;比技术,又干不过好莱坞。所以现在国内电影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地位。”如果想要华语影片能在国际电影节上有很好的作为,还需要政策上的支持。政策松,则产业行。
在电影的创作方面,一方面是题材受限,特别是现实题材很容易踏进雷区,很多制片人、导演为了保险起见,会主动回避现实题材,这就造成了很多好的现实题材不是无人问津,而是不敢问津;另一方面是题材的重复、雷同、跟风现象严重。有一段时间,在立项的电影中你会看到两张“画皮”、两个“封神榜”、三拨“杨家将”、三桌“鸿门宴”、四个“关云长”、四位“白娘子”……这种题材的重复显然是创作的狭隘和跟风造成的。电影人和其他行业的人士一样拼命跟风,有个好的题材也玩命地把它做死,这在好莱坞基本是行不通的,但在我们这里则大行其道,弄到最后谁也赚不到钱,还被观众骂。从这个方面讲,什么迎战好莱坞全是扯淡,中国电影人首先要迎战的是我们自己。只有自己不盲目不跟风,才能出现多一点的精品,少一些垃圾和糟粕。等我们自己修炼成精了,再去妄言迎战好莱坞也不迟!
电影盗版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电影而言是一大恶性毒瘤。以前盗版的流出速度再快也得等上两三天,先是出现“枪版”,然后再有“高清”版本,而现在很多热门电影上映当天就会有高清版本流出,很多高清版本都是通过1.3k数字流出。这对于动辄千万甚至上亿投资的电影投资人的打击是巨大的。而热钱的流出在段时间催生了电影产业的狂热投资,有的投资人或者有钱的煤老板甚至会为了自己的女人狂砸上亿资金来拍电影,拍出来的东西被骂得体无完肤,这样的“老鼠”把整个电影市场搅得一团糟;但狂热背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几乎没有人在狂热的投资中赚到钱。没有一个良性的赚钱效应,这样的电影市场是可怕的。
电影产业的繁荣昌盛一方面是产业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问题,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强势的文化输出,国产电影很难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中国的电影一直是在鹦鹉学舌,一直是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想大步前进赶上去,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文见5月31日《辽沈晚报》鸿水专栏“鸿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