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拿影帝太牵强过度肯定无异于捧杀
作者:鸿水
当所有的浮华都归于沉寂之后,再回过头来审视2012香港电影金像奖,我依然为刘德华拿“影帝”这事儿耿耿于怀。请问,刘德华老师戏演得真的那么优秀吗?就因为人缘好就可以拿“最佳”吗?如果是这样,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后是否应该改名为
“香港电影人缘奖”呢?在我看来,对于一部电影或者一个演员,过度肯定无异于捧杀!
《桃姐》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这点毋庸置疑,它有人文情怀,且票房成绩不俗,这样的电影能够在残酷的电影市场当中脱颖而出非常难得,但它的优秀并不需要把相对较弱的
“男主角”也非得贴上
“最佳”的标签,用全面的、无一遗漏的态度去肯定一部电影无异于捧杀,也让本该获得表彰的其他男主角对金像奖表示失望。
就事论事,在《让子弹飞》中,你能告诉我,无论是姜文、葛优还是周润发,他们三位的演技,对于角色的塑造以及通过角色所表现出来的张力,哪一个不比刘德华在《桃姐》中的表现强出一大截?
对于任何一个评奖活动而言,有个性、有特色都是好事儿,但,你既然把诸多优秀的电影集合到一个平台上去评价了,起码的标准和尺度应该是等同对待的。
徐克说
“所有这类颁奖礼总会有些很厉害的高手拿不到奖。”这是很正常的,我坚决反对排排坐分果果的虚假繁荣,但庄文强认为《让子弹飞》的失意主要是因为它是一部
“不纯粹的香港电影”,就有点让人搞不懂了,请问 《桃姐》是一部纯粹的港片吗?显然不是,它也是一部合拍片。而在5部入围的
“最佳影片”中,只有 《夺命金》称得上是 “纯粹港片”。所以,要是按照
“纯粹港片”的逻辑,是不是只有《夺命金》最应该称王称后呢?
说白了,还是小圈子意识作祟。尽管每个奖项都有它自己不同的角度和属性,但过度的人情干扰,只能让它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诗人臧克家有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香港电影金像奖而言,同样适用。或许,我有点儿过分看重他们的诚意了。对于香港电影金像奖而言,这只不过是一场秀而已。谁得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赢得了关注。
(文见4月20日《辽沈晚报》鸿水专栏“鸿观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