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鸿水:自娱自乐 |
华商报:中国现在的粉丝电影是不是真正粉丝电影的形态?
鸿水:从目前来讲,所谓的“粉丝电影”概念还只是营销的一种方式,无论哪个明星都有一定的粉丝群体,但并不意味着有了这样的粉丝,他们的电影票房就一定如何如何。就《孤岛惊魂》来说,它仅仅是一个个例,杨幂再拍其他的影片未必就一定能够票房大捷。据我所知,国内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演员中,还没有一个真正具有强势的票房号召力。所谓“粉丝电影”也仅仅是形式大于内容。
华商报:和外国的粉丝电影有什么区别?
鸿水:如果非要说有了一两部人气偶像出演的电影票房不错就宣告“粉丝电影”来临的话,未免过于草率。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只要是有明星出演的电影一定存在粉丝效应的,只不过是,这个效应被放大多少的问题。和国外的粉丝电影来讲,或者抛开这个噱头来说,国外的电影更懂得市场,更知道观众需要什么,而我们的电影就是靠碰运气。《孤岛惊魂》就是一运气之作。没有任何借签意义。
华商报:现在看来,中国的粉丝电影其实就是明星效应,但收效也不一定就都好,问题出在哪里?
鸿水:电影存在明显的明星效应。一般明星阵容强大的电影会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但观众不是傻子。有太多明星云集的电影死得很惨。原因只有一个:电影本身不行。比如刘德华、巩俐出演的《我知女人心》等,你能说刘德华没有粉丝吗?但票房一样惨败。
华商报:中国的粉丝电影通常都是以小投资,以个别主演的粉丝效应戏曲高票房,比如孤岛惊魂、大武生,这以牺牲质量追求票房的做法,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是不是有利?应该怎么解决?
鸿水:牺牲电影品质追求高票房的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纯粹从感情上被支持的电影高票房现象是难以为继的。靠碰运气,就为了集合某些人气明星来攒圈钱电影,最终只能是个别人受益。说到底,一定是内容为王。只有电影品质上去了,电影市场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华商报:我们应该怎么杜绝这种偶像泡沫的延续?导向上应该如何把握?
鸿水:偶像泡沫被刺破的前提是有一大批出品人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若杜绝偶像泡沫在目前的电影现状下并不完全可取。毕竟,有粉丝关注的电影总比没有人关注强。但出品人、制片人以及导演、编剧应该很清醒地认识到,找人气明星拍电影,靠粉丝拉动票房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明星不是电影的救世主,他们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