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鸿水:“逼宫”不成反“雷”己

(2011-11-25 13:14:04)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栏:报纸评论

鸿水:“逼宫”不成反“雷”己
专栏配图

 

“逼宫”不成反“雷”己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宣布“提价”,要求每张电影票的最低票价提高5元,并重新调整分账比例。习惯了拿大头的院线自然是不甘心多分两个点给片方的,于是,院线搞结盟欲牵制“十三钗”;于是,电影江湖就上演了一出八大院线联合“逼宫”的加映片,像极了电影里“八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情节。按照这个情节发展,结果是可以预料的。

 

如果互不相让,最终肯定是两败俱伤,肯定是片方的死局,也就意味着是中国电影的死局。因为道理很简单,任何一部电影票房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由片方独自承担的。而为了降低这种市场风险,我们会看到一部大制作的电影片头会出现很多的出品单位、出品人,但依然无法阻挡90%的电影赔钱的这一残酷现实。

 

在中国,拍电影就像买彩票,靠运气吃饭,票房运气好,就像小成本的《午夜心跳》、《孤岛惊魂》、《失恋33天》等,投入产出比一个比一个高,可像这样的电影一年能有几部?90%以上的电影是赔钱的,但并不是90%的院线是赔钱的。一部电影有观众看,他们排片就多,没人看排片立马锐减,换句话说,影院总是有电影可放的,可一旦票房惨败,对于片方来讲损失则是100%的,而院线该拿的分账是一分不会少的。可以说,在这个残酷的电影市场里,是90%以上的片方养活了绝大多数的院线。

 

鉴于这个残酷的现实,得有片方来撼动目前的这种分账模式。而从商业角度出发,目前中国的制片方也只有“二张”的联合能够撼动片方与院线已经形成习惯的43:57的分账模式(《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前是40:60)。而且43%还仅仅局限于国产以及进口分账大片。对于一般的中小成本电影,片方能拿到的分账比例可能只有35-38%,如果再扣掉发行方的5%,实际上只能拿到30%。即便是稍微提高一些分账比例,目前也远远低于美国电影的分账模式。美国首周片方一般能拿到60—65%,甚至更高。另据不完全了解,印度、韩国的片方拿60%,欧洲55%—65%。如果是这样,中国的院线经理们岂不是个个要剖腹自杀了?

 

院线“逼宫”不成反“雷”己,雷人的“雷”。当有议价能力的片方出现的时候,支持他们有更多话语权。毕竟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一定是内容为王,而不是渠道。(文见11月25日《辽沈晚报》鸿水专栏“鸿观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