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山大地震大灾特技徐帆冯小刚张静初鸿水娱乐杂谈 |
分类: 影评:影视鸿论 |
作者:鸿水
我是13号上午看的《唐山大地震》,下午和导演高群书、张杨、康洪雷、章家瑞及当红小生黄晓明,还有一些狐朋狗友一起参加了好友,资深评论人李星文的新书《黄金档》的首发座谈会。晚上我和田震的御用音乐人杨嘉松在我公司旁边吃饭,吃饭时就聊到了白天参与的事儿。他问我:看《唐山大地震》你哭了吗?我立马回应他:不哭那还是人吗?他惊讶地问:真的?我说:真的!看《唐山大地震》不哭的根本不是人。因为是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是有感情的人,有人性的人,哪怕他的感情不那么丰富,哪怕他的人性没有那么优良,但只要脑子没什么毛病的人,看《唐山大地震》肯定是要哭的。
还是冯小刚,上回《非诚勿扰》公映时我以批评的声音为主。而这回看完《唐山大地震》,我不得不发自肺腑地去夸冯小刚的诚意。而这种诚意之于电影观众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之于中国电影市场,是具有一定的标杆意义的。
关于类似大地震的灾难性题材,不同的导演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灵魂关怀的导演炫的不是灾难,而是灾难背后的心灵创伤的愈合,以及在大灾大难面前的生命个体的情感交流和人性发现。张静初饰演的姐姐因为徐帆饰演的母亲的一句无奈的抉择:救弟弟。而对母亲产生了极大的仇恨。当姐姐醒来时,她躺在尸体车上,旁边是她的爸爸。死里逃生的姐姐从此不爱说话,哪怕是被人领养走,也保持着必要的沉默。而这种沉默不是对过去记忆的失忆,而是一种本能抵触。在生死的一瞬间,每个人都渴望别人伸出援手给予自己一线生机,然而,大灾面前总有太多无奈,徐帆面对手心手背都是肉的一双儿女,最终选择的“救弟弟”,而姐姐的一滴眼泪已经宣告了她之于母亲的仇恨。而这种抵触情绪一直贯穿始终,直到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张静初在救援中偶遇弟弟,才选择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徐帆。
整部电影让我泪花飞溅,而让我眼泪流得最无法控制的是母女见面后,母亲向女儿下跪,“32年了,你这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啊”,一句貌似责备的话,道出了母亲同样因为无奈抉择“救弟弟”而自责了32年的肺腑心声。而这种自责、下跪,让但凡有点人性的人心都碎了,碎得让我们真切体味到了母亲的伟大,以及经历过大地震的人们的坚强与不屈。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徐帆最具力量和震撼的表演,而这种最具爆发力的表演也把整部电影推向了最高潮。就凭这一个角色,我相信徐帆将会拿奖拿到手软。无论奖项各大颁奖礼如何暗箱操作,只要没有徐帆的奖杯,都注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张静初的表演让人感觉很纯净。李晨饰演的就是那个被救的弟弟,少了一只胳膊,但生活乐观,自强不息,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有了车有了房,还要孝敬母亲,想方设法通过物质满足母亲,但母亲对于儿子又能有多少索取呢?母亲不要新房,仍居旧居。包括后来李晨组团奔赴汶川进行救援,也体现了历经过灾难之后的那一代人的人道主义情怀。而在整个过程中,李晨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而对于导演冯小刚来说,这是一部比《集结号》更具震撼和最能引起全国人民共鸣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比《2012》更有赢得高票房的资本。《唐山大地震》有震撼的地震特技,但比《2012》高尚的是,《唐山大地震》的特技决非最大看点,它的最大看点就是一个字:情。在灾难题材电影中,让情感元素沁入人心,比一味地炫特技更能引发共鸣,且直达人们灵魂深处,还得在灵魂深处刻上最具力道的人性丰碑。所以,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道主义的力量在灾难面前光芒万丈,催人泪下。
太累了。也没有时间校对了。但还有很多话要说。若有空,白天再补吧。